拉布拉多

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正式名读音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1/9/10 12:23:32   点击数:

(井井只是改了改格式)

原文名为《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知网链接已于文末给出。文章发布前已获得作者刘夙老师的授权。全文目录如下:

一、改重名

二、和种下等级有关的中文名订正

1.种和自动名中文名不匹配的订正:

2.由种下等级旧命名法所得中文名的订正:

三、正字

1.改掉少数民族的旧称:

2.改掉部分GBK字库中未收录的冷僻字:

3.异体字的订正:

4.别字的订正:

四、读音的统一

1.多音字的整理:

2.单音字的准确定音:

3.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

附:科属中文名中的同音名称

井井注:

①为更好地区分文中内容,编者已将中文正式名用蓝色标出,学名用绿色标出,有争议之处及各种观点用黄色标出。

②本文篇幅较长,无法一次全部推出,故分(上)、(下)两篇。本篇为下篇,取目录第四章及附录内容,因此本文标题也与原文标题不同。

③原文中有一些小bug,本文以改正,在此不一一指出。

④封面选自《康熙字典·亥集下》。

⑤本文编者对某些字的读音尚存疑,但在此遵从原文,不予修改。

⑥为最大程度上避免学名造成的排版问题,本文字体可能较小,还请见谅。

正文如下:

四、读音的统一

要实现植物中文名读音的统一(包括普通话读音的统一和方言读音的统一,本文只讨论普通话读音的统一),需要完成以下几步工作:

第一,植物中文名中多音字的整理;

第二,单音字的准确定音;

第三,白读的审订。

具体说来,多音字的整理显然是中文名读音统一首先要做的工作,它们往往是造成读音混乱的主要原因。知道了植物中文名中有哪些多音字,在以后的拟名中,就可以有意地回避使用这些字的破读音。而且对于计算机检索来说,如果不将多音字的读音弄清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按音序排列。

在多音字整理完成之后,下一步自然是单音字的准确定音。当然,这里的单音字,指的是在植物中文名中只有一个读音的字;有的字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是多音字,但其他的读音并不用于植物中文名,如中有zhong1、zhong4二读,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常见,但在植物中文名中,就只有zhong1这一个读音,这种字也属于这里所说的“单音字”的范畴。

这两步工作完成之后,植物中文名的文读读法就得到了统一。植物中文名的文读读法(一般用普通话读音代表)是它在汉语一切方言中的白读读法(如果存在的话)的基础,有了这个统一的文读读法基础,就可以根据各方言自己的特点,规定某些植物中文名在各方言中的白读读法。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京方言的白读非常丰富,所以普通话的白读也很丰富,对植物中文名来说,主要体现在儿化、轻声和部分字音白读这三点上。由于时间精力所限,笔者未能对种中文名的白读进行审订,下文仅对科、属中文名的白读进行了论述。为了行文方便,部分字音白读的问题提前放到“多音字的整理”一段中讨论。

1.多音字的整理:

经整理,《植物志》中文名中共有55个多音字(壳、爪、芥这三个字属于普通话的文读和白读的区别),占所使用的全部字数的2.2%。其中属中文名和种(含种下等级)中文名中都有的有20个,仅在种中文名中出现的有35个,下面分别讨论(均按该字的破读音音序排列):

属中文名和种中文名中都有的多音字(举属中文名以赅该属中种中文名):

(1)藨: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植物名用字,读音一直比较混乱。《说文解字》只记载它的一个意义是指“鹿藿”,这个意义已经不用于今天的植物名了。它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指悬钩子属Rubus(蔷薇科)的一些结多汁、可食的果实的植物,一指藨草属Scirpus(莎草科)植物,则均用于今天的植物名。《现汉》虽然收录了此字,但只记载了一个读音biao1,在这个读音下也只记载了“藨草”这一个义项。因此,“藨草”的藨读biao1是没有问题的,但用做“悬钩子”一义的“藨”字,是否也应读biao1呢?

传统上,这个义项有两读,一为biao1(《广韵》为甫娇切,下引反切均出自《广韵》),一为pao1(普袍切)。从减少字音复杂性、使植物中文名易读的原则考虑,这个义项似乎应该同样读biao1,从而使藨成为一个单音字。但是《植物志》悬钩子属中有许多带“泡”字的植物名,如“空心泡”“插田泡”“大乌泡”“高粱泡”“蛇泡筋”“栽秧泡”之类,上文已述,这些“泡”字实际上是“藨”的别字。很显然,在这些俗名来源地的方言中。“藨”和“泡”是同音的,对应的是普通话的pao1,只不过因为“藨”字过于冷僻,当初记录这些名字的学者一时找不到这个读音的本字,就用“泡”字做了替代。既然“藨”的这个pao1的读音在方言中还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如果将藨字规定统读为biao1,则《植物志》收录的这些带“泡”字的植物名在正字之后读音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而混乱,最好的解决的方法,当然是承认“藨”字pao1的读音,并用它作为“悬钩子”这个义项的唯一的正读。

这样一来,不仅上述植物名中误写为“泡”字的“藨”字应读pao1,其他如藨寄生属Gleadovia(列当科,因寄生在悬钩子属植物根上而得名)、茶藨子属Ribes(虎耳草科,部分种结的果实和悬钩子一样多汗、可食)、莛子藨属Triosteum(忍冬科,所结红色肉质果实虽不能食,但外貌似悬钩子)中的“藨”,也均应读pao1。因此从涉及类群的数目和使用频率上看,pao1实际上才是“藨”字的正读,而藨草的“藨”的读音biao1是破读。

(2)柏:这个字作“松柏”的“柏”讲时,读如字,即bai3。但《现汉》还收了它bo2、bo4两个破读。其中,读bo4时仅用于“黄柏”,而这是“黄檗”的异体。读bo2时则是译音用字,虽然《现汉》仅举了“柏林”一例,但其他如柏拉图(Plato)、库柏(Cooper)等音译词中的“柏”也都读bo2。柏拉木属Blastus(野牡丹科)中的“柏拉”也是其属名的音译,因此也应该读bo2,而不读bai3。

(3)薄:这个字是个入声字,原本只有一个读音,但在普通话中,却发展出了bao2、bo2、bo4三个读音,而且意义已经各不混淆了。其bao2的读音专门指“厚薄”的“薄”,bo2表示“稀疏”之义,bo4则专门用于“薄荷”一词。因此,《植物志》的植物中文名中,薄荷属Mentha和美国薄荷属Monarda(均为唇形科)中的“薄”读bo4,“薄雪火绒草”“薄毛茸荚红豆”“薄毛粗叶榕”“薄毛委陵菜”等个别名字中表“稀疏”之义的“薄”读bo2,其他表“厚薄”之义的“薄”均读bao2,“薄”字也就成为《植物志》的植物中文名中唯一一个有三个不同读音的多音字。

(4)藏:在植物名中,绝大多数的“藏”是“西藏”的简称,读zang4,唯独在藏掖花属Cnicus(菊科)、藏药木属Hyptianthera(茜草科)和藏蕊鸡骨柴Elsholtziafruticosaf.inclusa(唇形科,即《植物志》上的“鸡骨柴藏蕊变型”)三个名字中表示“隐藏”之意,读cang2。还有一个武藏山枇杷Eriobotryadeflexaf.buisanensis(蔷薇科,即《植物志》上的“台湾枇杷武藏山变型”)中的“藏”也读zang4。

(5)大:这个字在植物名中极常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读da4,仅在大黄属Rheum(蓼科)中读dai4。除了这个属的植物外,其他读dai4的仅有大黄橐吾Ligulariaduciformis一个(指其叶子像大黄),而“大黄檗”“大黄药”“大黄柳”“大黄花堇菜”等名中的“大黄”和大黄属毫无关系,仍读da4。

(6)倒:大部分情况下读dao4,为形容词,表示“颠倒的”之意,但在熏倒牛属Biebersteinia(牻牛儿苗科)和攀倒甑Patriniavillosa(败酱科)这两个名字中,为动词补语,读dao3。

(7)杆:上文已述,这个字有gan1、gan3二读,表示“有一定用途的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之义时,读gan1,仅见于“花旗杆”、“旗杆芥”二名;表示“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之义时,读gan3,如“扁担杆”“箭杆风”“箭杆杨”“酸脚杆”“秤杆树”等均取这个读音。

(8)干:此字一般读gan1,但在绿干柏Cupressusarizonica(柏科)和直干蓝桉Eucalyptusmaideni(桃金娘科,《植物志》误作“直杆蓝桉”)中做“树干”讲时,读gan4(这时其繁体字为“幹”或“榦”)。射干Belamcanda(鸢尾科)的干字,在繁体字中仍作“干”,故只能读gan1,而不能读gan4。至于“射”字,古有she4、ye4二读,其中ye4是一个十分冷僻的破读音,宜废,只读she4。

(9)葛:此字作植物名时一般读ge2,但在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十字花科)中读ge3。在作译音用字时,也读ge3,所以葛萝槭Acergrosseri(槭树科)、锐颖葛氏草Garnotiaacutigluma(禾本科)中的“葛”均读ge3。

(10)行:在一般语境中,这个字读xing2为读如字,读hang2则为破读,但在植物名时,读hang2的情况和读xing2的一样多。所有带地名“太行”的植物名如太行菊、太行花、太行铁线莲、太行阿魏等,以及二行芥属Diplotaxis(十字花科)、单行节肢蕨Arthromeriswallichiana(水龙骨科)、单行贯众Cyrtomiumuniseriale(鳞毛蕨科)、行柑Citrusreticulatacv.Hanggan中的“行”都读hang2,读xing2的则有阴行草属Siphonostegia(玄参科)、独行菜属Lepidium(十字花科)、平行鳞毛蕨Dryopterisindusiata(鳞毛蕨科)、留行草Blastusernae(野牡丹科)、独行千里Capparisacutifolia(山柑科)、爬行马先蒿Pedicularisreptans(玄参科)、匍行狼牙委陵菜Potentilalcryptotaeniaevar.radicana(蔷薇科)这些名字。

(11)壳:这个字也是入声字,原本只有一个读音,但在普通话中有qiao4和ke2两读,前者为文读,后者为白读。显然,若用植物中文名的文读读法,所有的“壳”都应读qiao4。但鉴于“壳”的这两个读音相差太大,而且声母也不相同,把它看成一个多音字也是可以的。带“壳”字的植物名,如贝壳杉、红厚壳、厚壳桂、厚壳树、壳菜果、山壳骨等,其中的“壳”字基本都出现在口语中很少使用的复合词(如“壳菜”)和准复合词(如“红壳”“厚壳”之类)中,仅“贝壳”在口语中比较常见。植物中文名本身是一套书面语系统,所以口语读音能少用就应少用,鉴此,笔者建议,在属种中文名中,除“贝壳杉”的壳读ke2外,其余“壳”字宜一律读qiao4。

此外,蕨类植物还有一个科名叫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模式属我国不产)。和“贝壳”类似,其中的“壳”字也以读ke2为好。

(12)蚂:在植物名称中,这个字只出现在“蚂蝗”“蚂蚁”和“蚂蚱”这三个原本表示动物的词中。前二者中的蚂读ma3,“蚂蚱”的蚂读ma4,是不难区分的。

(13)蒙:读如字时,音meng2,作音译字时,音meng3。在植物中文名中,这两个读音都很常见。纯大多数读meng3的场合,“蒙”都作“蒙古”解,如蒙椴、蒙菊、蒙桑等,或出现在“蒙古”一词中,如蒙古韭、蒙古蒿、蒙古葶苈等,仅一个蒙氏马先蒿Pedicularismonbeigiana(玄参科)中的“蒙”是其他专有名词的音译字。读meng2时,意义则比较多样,主要是出现在“蒙自”(县名,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和“乌蒙”(山名,在云南、贵州交界处)这两个地名中,此外还有蒙蒿子属Anaxagorea(番荔枝科)、密蒙花Buddlejaofficinalis(马钱科)、罗蒙常山Dichroayaoshanensis(虎耳草科)和蒙山附地菜Trigonotistenera(紫草科)四名。

(14)泡:上文第三节“正字”中“异体字的订正”一段中已述,这个字有pao1、pao4二音,读pao1时意为“虚而松软,不坚硬”,如泡桐属、泡滑竹、泡沙参等,读pao4时意为“泡沫”“像泡沫的”。植物中文名中表示“鼓起的中空物”之义的“泡”,笔者在上文已建议作为“脬”的异体字。

(15)荠:除在“荸荠”一词中读qi2(口语中常念轻声)外,其余场合均念ji4。

(16)尿:此字在植物中文名中一共只出现4次,在马尿藤Campylotropisbonatiana(豆科)和尿罐草Corydalismoupinensis(罂粟科)中读niao4,但在马尿脬属Przewalskia和马尿脬P.tangutica(均为茄科)中则读sui1。

(17)芫:此字在植物中文名一共只出现8次,但其中却有3个属名。这7个名字是:芫荽属Coriandrum、芫荽C.sativum(均为伞形科)、山芫荽属Cotula、山芫荽C.hemisphaerica、芫荽菊C.anthemoides(三者均为菊科)、水芫花属Pemphjs、水芫花P.acidula(均为千屈菜科)和芫花Daphnegenkwa(瑞香科)。前5个含“芫荽”的名字中的“芫”,读yan2,后3个含“芫花”的名字中的“芫”,则读yuan2。

(18)柚:此字一般作“橘柚”的“柚”讲,读you4,仅在柚木属Tectona和柚木T.grandis(马鞭草科)中读you2。

(19)爪:此字虽然不是入声字,但在普通话中,也有意义几乎没有差别的文读和白读两个读音,文读为zhao3,白读为zhua3。根据上面“壳”字下所述的口语读音尽量少用的处理原则,笔者建议仅盐爪爪属Kalidium(藜科)、金爪儿Lysimachiagrammica(报春花科)这两个口语色彩十分浓厚的名字中的“爪”读zhua3,其他名字,如鹰爪花、爪耳木、大爪草、猫爪藤、假鹰爪、鸡爪草、东爪草、龙爪茅、鹰爪豆、鸡爪簕等,其中的“爪”宜均读zhao3。

(20)钻:在多数情况下,此字为名词,读zuan4,如钻喙兰、钻柱兰、假钻毛蕨等。但在个别名字中作动词,读zuan1,这些名字包括钻天柳属Chosenia(杨柳科)、钻地风属Schizophragma(虎耳草科)、钻天杨Populusnigra和小钻杨P.×xiaozhuanica(均为杨柳科)等。

最后要讨论一下“杉”字的读音。这个字原本只有shan1一个读音,但普通话吸收了吴方言的sha1的读音,遂使之成为有文白二读的多音字。据笔者所知,在植物学界,把此字统读为sha1的人是相当多的。但据《现汉》,这个sha1的读音仅出现在“杉篙”“杉木”二词中,其他情况下均应读shan1。

那么杉木属Cunninghamia(杉科)的“杉”是否应该读sha1呢?《现汉》对“杉木”一词的解释是:杉(shan1)树的木材。这就是说,只有在指Cunninghamialanceolata这种植物的木材时,“杉木”中的“杉”才读sha1。但是作为植物名称的“杉木属”和“杉木”两词中的“木”,作“木材”解似不妥,似乎作“树木”解才更合理。比如像灰叶杉木C.l.cv.Glauca和软叶杉木C.l.cv.Mollifolia这两个名字,显然不能理解为“灰叶杉树的木材”或“软叶杉树的木材”。因此,“杉木”在作为植物名称时,“杉”字仍应读shan1,不读sha1。

诚然,我们可以认为“杉木”一名是来源于“杉树的木材”这个本义,而实际上,这种来源的植物名称也确实有不少,如红木Bixaorellana(红木科)、蚬木Excentrodendronhsienmu(椴树科)、轻木Ochromalagopus(木棉科)、铁木Ostryajaponica(桦木科),其中的“木”本义都是“木材”。但这至多说明,现在“杉木”一词中的“木”作“木材”和“树木”两义讲是都可以说通的。既然如此,何必仅仅为了一个并不是“杉木”的唯一解释的“杉树的木材”之义,就在中文植物名中生生保留一个两读音使用频率严重不对称的多音字?

因此,恰恰和流行的念法完全相反,笔者建议,所有植物中文名中的“杉”,均应统读为shan1。

仅在种名中出现的多音字:

(1)把:多读ba3,仅在刀把木Cinnamomumpittosporoides(樟科)、长把马先蒿Pedicularislongistipitata(玄参科)、伞把竹Fargesiautilis(禾本科)三名中读ba4。

(2)卜:在“萝卜”一词中读bo(轻音),是“蔔”的简化字。但在勒加卜蕉Musanagensium(芭蕉科)和拉卜楞杜鹃Rhododendronlabolengense(杜鹃花科)二名中为音译字,不是“蔔”的简化字,读bu3。

(3)埔:广东东部县名“大埔”中的“埔”读bu4,为地名特殊读法(粤方言中“埔”只有这一个读音,但在普通话中,除大埔外的其他地名中的“埔”仍读pu3,如黄埔)。含这一地名的植物名如大埔杜鹃、大埔槭等。在东南亚国名“柬埔寨”中,埔读pu3,如柬埔寨子楝树、柬埔寨草胡椒。

(4)场:杨在植物名中虽仅出现5次,却有3个是破读。常用的chang3的读音仅用于牧场黄芪Astragaluspastorius(豆科)、草场蝇子草Sileneplatyphyllavar.praticola(石竹科)二名。另三个土场白头婆Eupatoriumjaponicumvar.tozanense(菊科)、龙场梅花草Parnassiaesquirolii(虎耳草科)和猴场耳蕨Polystichumhouchangense(鳞毛蕨科)中的“场”都出现在南方地名中,而南方地名中的“场”多做“集市”解,这时应读chang2而不是chang3。

(5)当:仅在小叶当年枯Arctousmicrophyllus(杜鹃花科)一名中读dang4,其余情况均读dang1。

(6)地:这是植物名称中很常用的一个字,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读di4,仅忽地笑Lycorisaurea(石蒜科)一名中作形容词的副词化后缀时,读de轻声。这个读音完全是口语,没有对应的文读。其他没有“地”这个后缀的方言都是按di4的读音将这个字转换到自己的语音体系里的。

(7)肚:本读du4,但在作“用作食品的动物的胃”解时,读du3。符合这一意义的植物中文名有两个,即牛叠肚Rubuscrataegifolius(蔷薇科)和猪肚木Canthiumhorridum(茜草科)。另有一个鱼肚腩竹Bambusagibboides(禾本科)中的“肚”则因为出现在“肚腩”这个复合词中而仍读du4。

(8)发:在植物名中,多数情况下读fa4,意为“头发”,仅甜橙的一个品种贾发脐橙Citrussinensis“Jaffa”(芸香科)中的“发”因为是音译字而读fa1。

(9)菲:多数情况下读fei1,为音译字,仅菲叶猕猴桃Actinidiacinerascens(猕猴桃科)中的“菲”意为“菲薄”而读fei3。

(10)芥:此字在普通话中文读为jie4,白读为gai4,且gai4只出现在“芥蓝”“芥菜”两词中。其中“芥菜”又是一个多音词,读jie4cai4时指Brassicajuncea的原变种,读gai4cai4时仅是B.j.var.foliosa(均为十字花科)这个变种的俗称,而且正写应为“盖菜”。在《植物志》的中文植物名中,芥蓝B.alboglabra(亦为十字花科)的芥应读gai4,是没有问题的,但“芥菜”一词单用时仅用于B.juncea的种和原变种,这时应读jie4,至于B.j.var.foliosa,《植物志》上叫“大叶芥菜”,这里的“芥菜”并未单用,而且显然是继承自种名,所以读gai4cai4是不合适的。综上所述,《植物志》中文植物名中,只有芥蓝的“芥”读gai4,其余均读jie4。

(11)莞:刺子莞属Rhynchospora(莎草科)中的“莞”用的是本义,读guan1,而东莞润楠Machiluslongipes(樟科)中的莞应破读为guan3,是地名的特殊读音(当然,大部分人对这一破读比对本读熟悉)。东莞为广东市名。

(12)华:大部分情况下读hua2,仅在“华山”这个地名中读hua4。以“华山”为名的植物共有11个类群,如华山新麦草、华山野丁香、华山松、华山马鞍树等。华山位于陕西省,为我国名山,又名西岳。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华”和“山”的连用都是“华山”这个地名,华山姜、华山楝、华山矾、华山竹、华山蒌这五个名字中的“山”字是连后的,“华”单独表示“中华”之意,因此仍读hua2。

(13)奇:仅在奇羽鳞毛蕨Dryopterissieboldii(鳞毛蕨科)一名中读ji1,其余情况下读qi2。

(14)间:在间序豆腐柴、间序狗尾草、间断委陵菜、黄金间碧竹等8个名字中,“间”做“间断”解,读jian4,其余情况下读jian1。

(15)降:这个字在植物名中一共只出现4次,其中降香Dalbergiaodorifera(豆科)的“降”读jiang4,而降龙草Hemiboeasubcapitata、密齿降龙草H.s.var.denticulata、污毛降龙草H.s.var.sordidopuberula(均为苦苣苔科)三名中的“降”读xiang2。

(16)枸:枸头橙Citrusaurantium(芸香科)中的“枸”来自“枸橼”一词,因而应读ju3,另两个复合词“枸骨”和“枸杞”中的“枸”均应读gou3。

(17)筠:冷僻字。在筠竹Phyllostachysglauca(禾本科)中读yun2,在筠连雪胆Hemsleyapengxianensis(葫芦科)中读jun1,为地名特殊读法。筠连为四川省南部一县名。

(18)莨:在“莨菪”中读lang4,在“薯莨”中读liang2。

(19)量:在“无量山”这个地名中读liang4,如无量山铁角蕨、无量山小檗、无量山箭竹等。无量山为云南省山脉名。其他情况读liang2,如量天尺、度量草、小叶度量草等。

(20)绿:也是植物名称中的常用字。大部分情况下读如字,即lv4,仅在“鸭绿”这个地名中读破为lu4,如鸭绿蔷薇、鸭绿乌头、鸭绿薹草等。鸭绿江为中朝界河。

(21)漂:此字在植物名中仅出现2次,在漂筏薹草Carexpseudo-curaica(莎草科)中读piao1,在漂亮风毛菊Saussureabella(菊科)中读piao4。

(22)翘:此字读如字时,音qiao4,如翘喙马先蒿、翘距虾脊兰、翘首杜鹃。但在“连翘”这个著名植物名称中读破为qiao2。

(23)苣:绝大多数情况下读ju4,仅在苣荬菜Sonchusarvensis(菊科)中读qu3。

(24)撒:此字在植物名中也只出现2次,在撒金碧桃Amygdaluspersicaf.versicolor(蔷薇科)中读sa3,在撒尔维亚Salviaofficinalis(唇形科)这个音译的植物名中读sa1。

(25)散:本义是指一种中药制剂名时,读san3,如铁箍散、赤胫散、通光散、拔毒散等。作形容词、意为“零散,不集中”时,也读san3,仅用于散毛樱桃Cerasuspatentipila(蔷薇科)和散痂虎耳草Saxifragadiffusicallosa(虎耳草科)二名。其余情况下读san4。

(26)莎:大部分情况下读suo1,仅在莎车柽柳Tamarixsachuensis(柽柳科)中读sha1,为地名特殊读法。莎车为新疆县名。

(27)少:大部分情况下读shao3,仅在少年红Ardisiaalyxiaefolia(紫金牛科)中读shao4。

(28)缩:大部分情况下读suo1,仅在缩砂密Amomumvillosum(姜科)中读su4,为中药材名传统读法。

(29)台:大部分情况下读tai2(多指“台湾”),仅在“天台”这个地名中读tai1,包括天台铁线莲、天台阔叶槭、天台鹅耳枥和天台小檗四名。天台山为浙江中部山名。

(30)弹:此字在植物名中少用,在金弹Fortunella“Chintan”(芸香科)、紫弹树Celtisbiondii、异叶紫弹树C.b.var.heterophylla和黑弹树C.bungeana(均为榆科)中做名词,读dan4。在弹裂碎米荠Cardamineimpatiens(十字花科)和弹刀子菜Mazusstachydifolius(玄参科)中做动词,读tan2。

(31)鲜:凡出现在“朝鲜”这一国名中,均读xian3,其余读xian1。

(32)相:出现在地名和人名中时,读xiang4,包括相岭南星Arisaemasmithii(天南星科)、大相岭蹄盖蕨Athyriumdaxianglingense(蹄盖蕨科)和相马石杉Huperziasomai(石杉科)。其中(大)相岭是四川西南部山名,相马为日本人名。其他情况下读xiang1。

(33)宿:多数情况下读su4,仅出现在“星宿”一词中时读xiu4,包括矮星宿菜Lysimachiapumila和多育星宿菜L.prolifera(均为报春花科)二名。与二者同属的红根草L.fortunei,如为了避重名而改为“星宿菜”的话(详见上文第一节“改重名”中的相关论述),其中的“宿”自然也读xiu4。

(34)椅:这个字在植物名称中极少见。在椅子竹Dendrocalamusbambusoides(禾本科)一名中读如字,即yi3。但在椅杨Populuswilsonii及其变型短柄椅杨P.w.f.brevipetiolata和长果柄椅杨P.w.f.pedicellata(均为杨柳科)三名中,“椅”字的本义是指山桐子Idesiapolycarpa(大风子科),此处用来拟形,故应按这一义项的破读音,读为yi1。

(35)长:这个字在植物名称中极常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读chang2,仅在徐长卿Cynanchumpaniculatum(萝藦科)一名中读zhang3。

2.单音字的准确定音:

下面列出《植物志》植物中文名中因冷僻而不易读准的单音字,以及读音存在混乱状况、需要讨论厘正的单音字共个(占全部使用字数的四分之一强),按笔画排列(其中有11个字GBK字库中无简化字,暂按其繁体笔画排列,这11个字是:紏、穇、薲、簩、繸、蘋、蘡、蘵、欓、虉、圞)。为方便读者作进一步研究,笔者还对一些字义作了解释。本段的写作参考了Artemisia整理的“植物生僻字集”(未发表),特此致谢。为节省篇幅,所举之例不再给出学名和所属科,而且均选自按上述第一至三节所述方法订正后的《植物志》植物名录,遇有和《植物志》实收名称不同时,不再作说明。

(1)了:音liao3,见于“了墩黄芪”、“了哥王”二名。普通话中“了”作助词时的读音le(轻声)不用于植物中文名。

(2)儿:在植物中文名的文读读法中,此字统读为er2,但在普通话白读中,大部分“儿”字是表儿化的后缀,详见下文“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一段。

(3)叉:在植物中文名中统读为cha1,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4)子:在植物中文名的文读读法中,统读为zi3,但在普遍话白读中,一部分做为名词后缀的“子”要读轻声,详见下文“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一段。

(5)什:音shi2,多出现在地名中,如米什米咖啡、喀什菊、克什米尔蝇子草。普通话中另有shen2一音,仅出现在“什么”一词中,不用于植物中文名。

(6)冈:音gang1,如青冈、井冈山猕猴桃,不读gang3。

(7)分:音fen1,另一读音fe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8)切:“切边铁角蕨”一名中的“切”读qie1而不是qie4。

(9)刈:音yi4,见于“三刈叶吴萸”。

(10)匹:音pi3,如五匹青、匹菊,不读pi2。

(11)扎:在“阿扎蝇子草”和“扎鲁小叶杨”中都读zha1而不读其他音。

(12)斗:音dou3,如蜂斗草、耧斗菜。另一读音dou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13)片:音pian4,如长片蕨、异片苣苔。另一读音pian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14)韦:音wei2,如瓦韦、石韦,不读wei3。

(15)丕:音pi1,见于“春丕虎耳草”。春丕(谷)为西藏自治区亚东县的旧称。

(16)乐:音le4,如伯乐树、乐东锥。另一读音yue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17)仔:音zai3,如米仔兰、仔榄树,不读zi3。含这个字的植物名都来自粤方言或闽方言。

(18)们:音men2,见于“图们黄芩”和“图们薹草”二名。另一作人称代词复数后缀时的读音men(轻声)不用于植物中文名。

(19)凹:音ao1,如凹舌兰、凹叶瑞香。另一仅在地名用字中出现的读音wa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20)刍:音chu2,如石龙刍、刍雷草。

(21)卡:音ka3,只出现在地名、人名译音中,如浪卡子岩黄芪、斯里兰卡天料木、卡开芦等。另一读音qia3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22)头:在植物中文名的文读读法中,统读为tou2,但在普通话白读中,一部分做为名词后缀的“头”要读轻声,详见下文“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一段。

(23)宁:音ning2,如辽宁香茶菜、伊宁风毛菊。另一读音ni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24)尔:音er3。“瓶尔小草”一名中的“尔”虽然可能是“儿”的别字,但因此名使用甚广,其中“尔”字不宜当成儿化后缀。

(25)扒:音ba1,见于“扒地蜈蚣”。另一读音pa2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26)札:音zha2,见于“札达黄芪”,札达为西藏县名。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27)术:音zhu2,见于苍术、白术、莪术、术叶合耳菊等名。这个读音是该字做植物名时的破读,其本读shu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28)正:音zheng4,如正里白、正宇耳蕨。另一读音zheng1仅用于“正月”一词,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29)穴:音xue2,如岩穴蕨、穴子蕨。不读xue4。

(30)艽:音jiao1,用于“秦艽”一名。不读jiu3。

(31)亚:音ya4,为普通话统读,其他的读音都是错误的。

(32)任:“任豆”一名因是纪念我国著名教育家任鸿隽,故其中的“任”字读ren2而不读ren4。

(33)佤:音wa3,见于“佤箭竹”。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34)兴:音xing1,如宝兴龙胆、兴安杜鹃。另一读音xi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35)冲:除“冲绳短肠蕨”外,这个字只出现在“腾冲”这个地名中,二者均读chong1。另一读音cho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36)吐:音tu3,如吐鲁番锦鸡儿、龙吐珠。另一读音tu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37)夹:在“夹竹桃”中读jia1而不读jia2。

(38)孖:音ma1,见于“孖竹”。此字是粤方言词,意为“成对,双”。

(39)曲:音qu1,如曲枝天门冬、弯曲碎米荠、鼠曲草。另一读音qu3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40)朴:音po4,如朴树、大叶朴、朴叶楼梯草。这个读音是该字做植物名时的破读,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41)汗:在“阿富汗”中音han4。有人认为应该读han2,但考Afghanistan一词的字源,和作“可汗”简称的“汗”并无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2)百:音bai3,如百合、百金花、百山祖冷杉。广西地名百色的“百”,旧读bo2,此音今已废。

(43)祁:音qi2,如祁连圆柏、祁门黄芩,不读qi3。

(44)纤:音xian1,如纤花蒲桃、纤细柽柳。另一读音qia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45)肋:音lei4,如三肋果、肋柱花。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46)芋:音yu4,如海芋、茵芋,不读yu2。

(47)芎:音xiong1,如山芎、川芎。

(48)芏:音du4,见于“茳芏”和“短叶茳芏”二名。

(49)芒:音mang2,如紫芒、芒苞草,不读wang2。

(50)芨:音ji1,仅用于“芨芨草”一名。有的地方植物志上把“白及”写成“白芨”,这种写法是错误的,因此“芨”绝无ji2的读音。

(51)血:音xue4,如血水草、龙血树。普通话中的白读xie3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52)观:音guan1,如观音座莲、鹅观草。另一读音gua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53)那:音na4,如那坡榕、那藤、错那凤仙花。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54)丽:音li4,如美丽桐、丽薇。另一读音li2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55)乸:音na3,见于“鸭乸草”。此字是粤方言词,意为“雌,母的”,习惯置于所修饰的名词后面(为古越语语法残留)。

(56)伯:在植物中文名中只有bo2这一个读音,如伯乐树、西伯利亚早熟禾。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57)似:音si4,如相似石韦、似血杜鹃。另一读音shi4仅见于“似的”一词,不出现在植物中文名中。

(58)伽:在“伽蓝菜”中读qie2而不读其他任何音。

(59)佘:音she2,见于“佘山羊奶子”。佘山为上海山名。

(60)佛:音fo2,如佛甲草、佛手、佛氏马先蒿。需要注意的是,“佛”字即使作音译字也仍读fo2,而不读fu2。

(61)刨:音bao4,见于“红楠刨”和“刨花润楠”二名。另一读音pao2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62)劲:音jing4,如劲直菝葜、劲枝异药花。另一读音jin4只出现在普通话口语中。

(63)吾:音wu2,只出现在“橐吾”一词中。

(64)呐:音na4,只出现在“唢呐草”一词中。

(65)姊:音zi3,见于“七姊妹”,不读jie3。

(66)尾:音wei3,如狗尾草、大尾摇。另一读音yi3只出现在普通话口语中。

(67)岐:音qi2,见于“岐山金丝桃”。岐山为陕西县名。

(68)应:音ying4,只出现在“感应草”一词中。另一读音ying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69)弄:音long4,见于“瓦弄杜鹃”。瓦弄为我国西藏东南部地名。另一更常见的读音no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70)折:音zhe2,如折苞风毛菊、急折百蕊草。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71)更:“更里山胡椒”的“更”读geng4而不读geng1。更里山为台湾山名。

(72)杉:上文“多音字的整理”一段中,已述此字在植物中文名中最好统读为shan1,否则,“杉木”的杉应读sha1。

(73)杞:音qi3,如枸杞、杞柳。

(74)杧:音mang2,见于“杧果”一词。俗作“芒果”,非。

(75)汶:音wen4,如茂汶蟹甲草、汶川柳。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76)汾:音fen2,见于“汾河莎草”,不读fen1。汾河为山西水名。

(77)沅:音yuan2,见于“沅陵长蒴苣苔”。沅陵为湖南县名。

(78)沉:音chen2,如沉香、沉水樟。旧多作“沈”,现规定“沈”音chen2时为“沉”的异体字。

(79)沔:音mian3,见于“沔县薹草”。沔县为陕西县名,今作勉县。

(80)没:音mo4,见于“没药”。另一读音mei2为普通话白读,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81)甫:音fu3,见于“鹤甫碱茅”,不读pu3。

(82)系:音xi4,见于“葡系早熟禾”。葡系为该植物地方名,含义不详。

(83)羌:音qiang1,如羌塘雪兔子、羌活。

(84)肖:音xiao4,如肖笼鸡、肖竹芋,为“相似”之意。另一读音xiao1仅用于姓氏和音译字,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85)芡:音qian4,见于“芡实”。

(86)芩:音qin2,见于“黄芩”一词。

(87)芪:音qi2,见于“黄芪”一词。

(88)芮:音rui4,见于“石龙芮”。

(89)芷:音zhi3,如白芷、芷叶前胡。

(90)苁:音cong1,用于“草苁蓉”、“肉苁蓉”二名,不读cong2。

(91)苈:音li4,见于“葶苈”一词。

(92)苋:音xian4,如反枝苋、马齿苋。

(93)苎:音zhu4,如苎麻、石荠苎。此字本作“苧”,现已作为“苎”的旧字形,勿误读为ning2。

(94)苡:音yi3,见于“薏苡”一词。

(95)诃:音he1,为音译字,见于“诃子”一词。

(96)还:音huan2,如还亮草、还阳参。另一读音hai2为普通话口语中的副词,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97)邯:音han2,见于“兰邯千金榆”。兰邯(山)为台湾山名。

(98)酉:音you3,见于“酉阳楼梯草”。酉阳为重庆市辖自治县名。

(99)钉:音ding1,如钉头果、白鼓钉。另一读音di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闷:在“闷奶果”中,意为“密闭,不透气”,故读为men4,不读men1。

()阿:音a1,全部为音译字,如阿魏、阿尔泰薹草、阿拉伯婆婆纳等。另一读音e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陇:音long3,如陇川秋海棠、陇蜀杜鹃,不读long2。

()侏:音zhu1,如侏碱茅,侏儒花楸。

()兖:音yan3,见于“兖州卷柏”。

()刹:音sha1,见于“刹柴”“青刹”“紫刹”三名。另一读音cha4仅用于“刹那”一词,不用于植物名。

()单:在植物中文名中统读为dan1。中药材名中有一个“单州漏芦”,其中的“单”读shan4,单州为山东单县的旧名。这一名字未被《植物志》用作植物正名。

()卷:音juan3,如卷柏、卷花丹。另一读音jua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参:所有植物中文名中的“参”都读shen1,本读can1和其他读音如cen1、san1等都不用于植物名。

()咀:音ju3,见于“咀签”一词。

()和:在植物中文名中统读为he2。

()咖:在“咖啡”一词中读ka1。另一读音ga1仅用于“咖喱”一词,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坭:音ni2,如坭竹、坭簕竹。此字为粤语地方字,本义同“泥”,常用作地名。

()奄:音yan3,见于“奄美短肠蕨”。奄美(大岛)为日本西南部一岛名。

()岷:音min2,如岷县薹草、岷江柏木,不读min3。

()弦:音xian2,见于“弓弦藤”,不读xuan2。

()弩:音nu3,见于“弩刀箭竹”,不读nu2。

()怯:音qie4,见于“羞怯凤仙花”和“羞怯杜鹃”二名,不读que4。

()担:音dan1,如一担柴、扁担杆。另一读音da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拉:在植物名中均读la1,如喜马拉雅嵩草、拉拉藤等,多为音译字。

()拗:音ao3,见于“羊角拗”一词,意为“弯曲”,因而不读ao4或niu4。

()拧:音ning2,见于“拧条锦鸡儿”。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杷:文读为pa2,用于“枇杷”一词。但在普通话口语中常读为轻声。

()枇:音pi2,用于“枇杷”一词。

()枥:音li4,见于“鹅耳枥”一词。

()沱:音tuo2,见于“莲沱兔儿风”。莲沱为湖北西部地名。

()沽:音gu1,见于“省沽油”一词,不读gu3。

()泞:音ning4,见于“沼泞碱茅”,不读ning2。

()泾:音jing1,见于“泾源紫堇”,不读jing4。泾源为宁夏县名。

()玡:音ya2,见于“琅玡榆”。琅玡(山)为安徽滁州山名。有人写作“琅琊榆”,是不符合地名规范的。

()瓯:音ou1,见于“瓯柑”。

()疝:音shan4,如治疝草、治疝星粟草。

()的:在“的确景天”一名中读di2,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盂:音yu2,见于“盂兰”一词,不读yu1。

()穹:音qiong2,如浪穹耳蕨、穹窿薹草。

()空:音kong1,如空棱芹、空竹。另一读音ko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竺:音zhu2,如天竺桂、天竺葵。“天竺”为印度古称。

()绉:音zhou4,仅见于“绉面草”。

()肫:音zhun1,见于“鸡肫梅花草”。

()舍:在“舍季拉虎耳草”中为音译字,读she4而不读she3。舍季拉为西藏东部山名。

()苓:音ling2,常见于“茯苓”和“猪苓”二真菌名。在维管束植物中文名中用于“土茯苓”和“苓菊”二名,后者为音译字(为其属名Jurinea第二个音节的音译)。

()苔:在植物中文名中均读tai2,另一读音tai1仅用于“舌苔”一词,不用于植物名。

()苕:在“欧洲苕子”中读tiao2,苕子为豆科植物紫云英的别名。此字又读shao2,用于“红苕”一词,则为番薯的地方俗名。

()苘:音qing3,如苘麻、隔蒴苘。注意不要误写为“茼”,误读为tong2。

()苜:音mu4,用于“苜蓿”一词,为古老的音译字。

()苨:音ni2,用于“荠苨”一词。

()苳:音dong1,见于“红茄苳”。

()茄:音qie2,如番茄、颠茄。另一读音jia1仅用于“雪茄”“茄克”等个别音译词,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茑:音niao3,见于“茑萝(松)”一词。

()虮:音ji3,见于“虮子草”。

()转:在“转子莲”一名中,按其字义,应读zhuan4而不读zhuan3。

()轭:音e4,见于“牛轭草”。

()钗:音chai1,用于“钗子股”一词。

()阜:音fu4,如种阜草、阜平黄堇,不读fu3。

()鸢:音yuan1,用于“鸢尾”一名及其派生名如“鸢尾兰”“鸢尾蒜”等。

()冠:音guan1,如鸡冠花、瘤冠麻。另一读音gua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削:音xue1,见于“尖削箭竹”,这里的“削”不能按普通话白读读成xiao1。

()哈:音ha1,全部为音译字,如哈密棘豆、哈巴山马先蒿。其他读音都不妥。

()奓:音zha4,见于“假奓包叶”一词。

()奕:音yi4,见于“奕良龙胆”和“奕武悬钩子”,均为人名用字。

()将:音jiang1,见于“将乐槭”。将乐是福建县名。另一读音jia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峤:音qiao2,见于“南峤滇竹”。南峤为云南旧县名,位于今勐海县境内。

()彦:音yan4,见于“萨彦柳”。萨彦(岭)为山脉名,清为中俄界山,今属俄罗斯。

()指:此字今已统读为zhi3,故“指甲兰”一词中的“指”不宜再读zhi1。

()挝:音wo1,“老挝”为中南半岛国名。另一读音zhua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昴:音mao3,见于“昴山复叶耳蕨”和“昴山蹄盖蕨”。昴山为浙江西南部山名。

()枳:音zhi3,如枳、枳椇,不读zhi1。

()枹:音bao1,如枹栎、枹丝锥。另一读音fu2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柃:音ling2,如柃木、柃叶山矾。

()柊:音zhong1,如柊树、柊叶,不读dong1,也不能写为“苳”。

()柘:音zhe3,如柘、柘藤。

()柞:音zuo4,如柞木、柞槲栎。另一读音zha4为地名特殊读音,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查:音cha2,均为音译字,如加查雪兔子、布查早熟禾。另一读音zha1一般不作音译字。

()柰:音nai4,本指蔷薇科苹果属的花红一类植物,但在《植物志》中仅用于姜科的“山柰”一名。

()柽:音cheng1,用于“柽柳”一词。其它读音都是错误的。

()栀:音zhi1,如栀子、栀花素馨。

()栅:音zha4,见于“栅枝垫柳”。此字有时会被误读成shan1。

()栉:音zhi4,如栉齿黄鹌菜、栉叶蒿。

()栌:音lu2,如黄栌、栌菊木。

()栎:音li4,如栓皮栎、栎叶枇杷。另一读音yue4为地名特殊读音,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毗:音pi2,见于“毗黎勒”和“毗邻雀麦”,不读bi3。

()洮:音tao2,地名用字,如洮河栒子、洮南灯芯草。

()洱:音er3,地名用字,如普洱茶、洱源橐吾。

()洼:音wa1,如洼皮冬青、洼瓣花,不读wa4。

()牯:音gu3,如牯岭凤仙花、牯岭野豌豆。“牯岭”为江西庐山小地名。

()珀:音po4,如琥珀千里光、珀菊。

()珂:音ke1,见于“珂楠树”。

()癸:音gui3,见于“丁癸草”、“台东癸草”。

()看:音kan1,只用于“看麦娘”一词。另一读音kan4虽更常用,但不用于植物名。

()禺:音yu2,见于“禺毛茛”。

()种:音zhong3,如囊种草、斑种草。另一读音zho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秕:音bi3,如秕壳草、糠秕酸脚杆。

()笃:音du3,见于“粪箕笃”和“笃斯越橘”。

()籼:音xian1,见于“籼稻”。

()绕:音rao4,如缠绕挖耳草、缠绕党参,不读rao3。

()绛:音jiang4,见于“绛桃”和“绛车轴草”。

()胄:音zhou4,见于“胄叶线蕨”。

()背:音bei4,如银背菊、粉背蕨。另一读音bei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胫:音jing4,见于“赤胫散”。

()茖:音ge2,见于“茖葱”。

()茛:音gen4,用于“毛茛”一词,注意不要误写为“莨”,也不要误读为liang2或lang4。

()茜:音qian4,如茜草、茜树。读xi1时仅为人名用字。

()茨:音ci2,如茨藻、茨开乌头。

()茯:音fu2,如土茯苓、茯蕨。

()茱:音zhu1,只出现在“茱萸”一词中。

()茳:音jiang1,只出现在“茳芏”一词中。

()茼:音tong2,用于“茼蒿”一词。

()荁:音huan2,见于“荁”和“黄花荁”。

()荏:音ren3,如荏弱早熟禾、荏弱莠竹。

()荛:音rao2,见于“荛花”一词。

()荜:音bi4,见于“荜拔”和“假荜拔”。

()荞:音qiao2,见于“荞麦”一词。

()荨:音qian2,用于“荨麻”一词。另一读音xun2仅用于“荨麻疹”,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承认的俗读。

()荩:音jin4,如荩草、稗荩。

()荪:音sun1,见于“溪荪”一词。

()荫:音yin1,如荫生鼠尾草、喜荫草。另一读音yin4不用于植物名。

()荬:音mai3,如小苦荬、苦荬菜。

()荭:音hong2,见于“汉荭鱼腥草”。此外,红蓼又名“荭草”。

()莛:音ting2,如莛子藨、实莛葱。

()虻:音meng2,见于“虻眼”。

()袅:音niao3,见于“纤袅凤仙花”。

()觉:音jue2,见于“那觉小檗”和“拉觉石杉”,均为藏语地名音译字。另一读音jiao4不用于植物名。

()贴:音tie1,如贴生石韦、贴毛苎麻。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重:音chong2,如重庆山茶、重羽菊。另一读音zhong4不用于植物名。

()钤:音qian2,见于“黄钤勺兰”。

()闾:音lü2,见于“庵闾”。

()骨:此字今已统读为gu3,故“狗骨头”中的“骨”不宜再读gu2。

()倭:音wo1,如倭羽扇豆、倭竹。

()勐:音meng3,如勐海槭、勐龙链珠藤。“勐”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旧行政区划单位,因此勐海、勐龙等都是云南南部地名。

()圃:音pu3,见于“滋圃报春”。宋滋圃先生为我国植物分类学家。

()娑:音suo1,见于“娑罗双”一名,为梵语音译,不读sha1。

()射:音she4,如射毛悬竹、辐射龙胆。“射干”的射笔者建议也读she4,已见上文“多音字的整理”一段中的讨论。

()峪:音yu4,见于“涝峪小檗”和“涝峪薹草”。涝峪为陕西中部地名。

()?:音long4,如?岗轮环藤、?岗马兜铃。

()恶:音e4,见于“恶味苘麻”和“元谋恶味苘麻”,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扇:音shan4,如扇蕨、扇叶槭。另一读音shan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旃:音zhan1,见于“蝎子旃那”。

()晕:音yun1,见于“红晕杜鹃”和“粉晕无心菜”。另一读音yu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栒:音xun2,见于“栒子”一词。

()栘:音yi2,见于“栘??”一词,不读duo1。

()??:音yi1,见于“栘??”一词。

()栝:音gua1,见于“栝楼”一词。

()栲:音kao3,《植物志》中仅使用一次,为单字植物名。其他带“栲”字的同属植物在《植物志》上均用“锥”字命名。

()核:音he2,如核桃、核果木。普通话的白读hu2仅在口语中出现。

()栾:音luan2,如栾树、朱栾。

()桄:音guang1,用于“桄榔”一词。

()桉:音an1,如蓝桉、柠檬桉。

()桔:音jie2,仅用于“桔梗”一名。此外,此字常用做“橘”的俗字。()桕:音jiu4,见于“乌桕”一词。

()桠:音ya1,如三桠苦、五桠果,不读ya4。

()桤:音qi1,如桤木、桤叶树。

()桦:音hua4,如白桦、银桦,不读hua2。

()桧:音gui4,如红桧、桧林毛茛。另一读音hui4仅用于人名(如秦桧)。

()梣:音chen2,如欧梣、梣叶槭,不读cen2。

()浆:音jiang1,如酸浆、酢浆草。另一读音jia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浚:音jun4,见于“德浚小檗”和“德浚野丁香”。俞德浚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采集家和植物分类学家。

()涞:音lai2,见于“涞源鹅观草”。涞源为河北县名。

()狸:音li2,如狸藻、狸尾豆,不读li3。

()珙:音gong3,见于“珙桐”。珙桐是我国特产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珥:音er3,见于“玫珥早熟禾”,为音译字。

()痄:音zha4,见于“痄腮树”。

()皋:音gao1,见于“皋月杜鹃”,此是日本汉字名,皋月为五月的别称。

()砧:音zhen1,见于“砧草”一词。

()砻:音long2,如雅砻雪胆、雅砻江楠。雅砻江为四川西部水名。

()秘:音mi4,见于“神秘果”。有的《植物志》未收的外来植物名字中有南美国名“秘鲁”,此时“秘”读bi4。

()笄:音ji1,见于“笄石菖”,此是日本汉字名。

()紏:音tou3,见于“牛紏吴萸”和“毛牛紏吴萸”。这个字在GBK字库中没有简化字。

()绢:音juan4,如绢毛石头花、绢蒿,不读juan1。

()绥:音sui2,全出现在地名中,如绥定苓菊、扶绥榕。

()绦:音tao1,见于“绦柳”,不读tiao2。

()耙:音ba4,见于“犁耙柯”。另一读音pa2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脂:音zhi1,如胭脂花、补骨脂,不读zhi3。

()脏:音zang4,见于“心脏形观音座莲”和“心脏叶瓶尔小草”。另一读音zang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荵:音ren3,见于“花荵”一词。此字常被误写为“葱”。

()荸:音bi2,如荸荠、荸艾。

()荻:音di2,如南荻、茅荻。

()荽:音sui1,如天胡荽、芫荽。芫荽的“荽”在普通话口语中常读轻声。

()莕:音xing4,见于“莕菜”一词。

()莜:音you2,见于“莜麦”。又如莜麦菜是莴苣的一个品种,近几年已成为常见蔬菜(《植物志》未收)。

()莠:音you3,如莠竹、莠狗尾草。

()莩:音fu2,见于“莩草”一名。读另一读音piao3时,为“殍”的异体字,不用于植物名。

()莪:音e2,见于“莪术”和“广西莪术”。

()莳:音shi2,如莳萝、莳萝蒿。另一读音shi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莶:音xian1,见于“豨莶”一词。

()莸:音you2,如三花莸、莸叶醉鱼草。

()莼:音chun2,见于“莼菜”和“莼兰绣球”。

()蚬:音xian3,如蚬壳花椒、蚬木。

()调:音tiao2,见于“调羹树”和“调料九里香”。另一读音diao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豇:音jiang1,见于“豇豆”一词。

()豺:音chai2,见于“豺皮樟”一词,不读cai2。

()邕:音yong1,见于“邕宁香草”。邕宁为广西县名。

()都:音du1,除“都丽菊”一名为音译字外,均出现在地名中,如武都棘豆、昌都韭。另一读音dou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铎:音duo2,见于“宝铎草”。

()鸪:音gu1,见于“鹧鸪”一词(本为鸟名),如鹧鸪草、鹧鸪麻。

()鸶:音si1,见于“鹭鸶草”一词。鹭鸶本为鸟名。

()乾:音qian2,如乾宁乌头、乾精菜。读另一读音gan1时,为干燥的“干”的繁体。

()偃:音yan3,如偃松、偃麦草。

()假:此字在植物名中较常见,统读为jia3。另一读音jia4不用于植物名。

()勒:音le4,多为音译字,如库尔勒沙拐枣、阿勒泰灯芯草。另一读音lei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匙:音chi2,如匙叶草、匙叶甘松。另一读音shi(轻音)仅用于“钥匙”一词,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啮:音nie4,如啮蚀杜鹃、啮瓣景天。

()圈:音quan1,见于“圈药南星”和“卷圈野扁豆”。另一读音juan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崖:此字今统读ya2,ai2是旧读或地方俗读,在植物名中不宜使用。

()得:音de2,见于“得荣小檗”和“得荣[艹/杭]子梢”。得荣为四川西部县名。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戛:音jia2,见于“戛氏马先蒿”“戛克氏马先蒿”和“同戛乌头”三名。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掖:音ye1,见于“藏掖花”。

()斛:音hu2,见于“石斛”一词。

()旌:音jing1,如旌节马先蒿、旌节花。

()桫:音suo1,如桫椤、溪桫。

()桲:“榅桲”的“桲”文读为bo2,但普通话口语读为po(轻声),详见下文“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一段。

()梓:音zi3,如梓、石梓、苦梓含笑。

()梵:音fan4,如梵净山盾蕨、梵天花。

()梾:音lai2,如梾木、沙梾。

()涪:音fu2,见于“涪陵续断”和“涪陵耳蕨”。涪陵现为重庆市的一个区。

()淆:音xiao2,见于“混淆鳞毛蕨”,不读yao2。

()牻:音mang2,见于“牻牛儿苗”一词。

()猄:音jing1,见于“黄猄草”一词。

()琅:音lang2,见于“琅玡榆”。

()瓠:音hu4,见于“瓠子”和“瓠瓜”。

()?:音bao2,如马?儿、赤?。

()畦:音qi2,见于“畦畔莎草”和“畦畔飘拂草”。

()着:音zhuo2,如着色龙胆、着生杜鹃。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笹:为日本汉字,见于“光笹竹”。此字又为“屉”的异体,可以读为ti4。

()笼:音long2,如山一笼鸡、猪笼草。另一读音long3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筇:音qiong2,见于“筇竹”一词。

()绯:音fei3,如绯桃、绯红羊蹄甲,不读fei1。

()绰:音chuo4,见于“绰斯甲乌头”。绰斯甲为四川西部地名。

()翎:音ling2,见于“红尾翎”。

()脬:音pao1,如球脬黄芪、马尿脬。

()脷:音li4,见于“龙脷叶”。此字是粤方言的方言词,意为舌头。

()菀:音wan3,如紫菀、乳菀。

()菁:音jing1,如田菁、芜菁,不读qing1。

()菅:音jian1,如菅、毛菅,注意与“管”不同。

()菔:音fu2,如丛菔、菔根龙胆。

()菘:音song1,如菘蓝、臭菘。

()[艹/杭]:音kang4,见于“[艹/杭]子梢”一词。

()菥:音xi1,见于“菥蓂”一词。

()菝:音ba2,见于“菝葜”一词。

()菟:音tu4,见于“菟丝子”一词。

()菪:音dang4,见于“莨菪”一词。

()菰:音gu1,如菰、蛇菰。菰的受黑粉菌感染膨大的茎做蔬菜时,叫茭白,茭音jiao1。

()菵:音wang3,见于“菵草”一词。《植物志》和许多其他专著上此字作“[艹/(冂

又)]”(括号表示先包围再上下),为错误字形。

()菹:音zu1,见于“菹草”一词。

()菽:音shu1,见于“菽麻”。

()萁:音qi2,如紫萁、芒萁。

()萆:音bi4,见于“绵萆薢”和“山萆薢”。

()萸:音yu2,如山茱萸、臭檀吴萸。

()?:音qi2,见于“?莱乌头”和“?莱红门兰”。

()蛊:音gu3,见于“蛊羊茅”和“蛊早熟禾”。

()酚:音fen1,见于“香酚草”。

()铛:音dang1,见于“铃铛”一词,如铃铛刺、铃铛子。另一读音cheng1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隅:音yu2,如察隅荨麻、门隅十大功劳。察隅和门隅都是西藏东南部地名。

()鸹:音gua1,见于“老鸹铃”。

()鸾:音luan2,见于“鸾枝”,为榆叶梅一变种,常误作“蓝枝”。

()麸:音fu1,见于“麸杨”一词。

()厥:音jue2,见于“突厥益母草”和“突厥蔷薇”。突厥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厦:音xia4,见于“厦门老鼠簕”。另一读音sha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喀:音ka1,音译字,如日喀则蒿、喀什小檗。其他读音都是错误的。

()喇:音la3,如喇嘛蝇子草、喇叭瓶蕨。“喇嘛”和“喇叭”中的“喇”都不能读成别的音。

()喙:音hui4,是植物中文名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字,如长喙葱、喙核桃。

()婺:音wu4,如婺源凤仙花、婺源槭。婺源为江西北部县名。

()孱:音chan2,见于“孱弱马先蒿”。

()嵌:“兰嵌马蓝”中的“兰嵌”为台湾地名,此时“嵌”读kan4而不读qian4。

()强:音qiang2,如强竹、强壮杜鹃。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朝:音chao2,如朝鲜白头翁、水朝阳旋覆花(按字义,其中的朝不读zhao1)。

()棣:音di4,如唐棣、棣棠。

()棯:音nian1,为粤方言词,如南美棯、黄花棯、地棯。

()椆:音chou2,见于“椆树桑寄生”和“椆琼楠”。

()椇:音ju3,见于“枳椇”一词。

()椋:音liang2,见于“红椋子”一词。

()椤:音luo2,如桫椤、椤木石楠。

()椪:音peng4,见于“椪柑”。

()楮:音chu3,见于“楮”“楮头红”“斑点楮头红”三名。

()渥:音wo4,见于“渥丹”。

()湄:音mei2,如湄公鼠尾草、湄公木蓝。湄公河是澜沧江在境外的名称。

()溲:音sou1,用于“溲疏”一词。

()瑯:音lang2,见于“樟瑯乡南星”。樟榔乡为湖北地名。此字《现汉》作为“琅”的异体字,但这仅限于琅玕、琳琅等非专有词,地名中的异体字有时不能轻易修改,故此处暂不更动。

()稃:音fu1,如沟稃草、光稃雀麦。这些名字中的“稃”是内稃或外稃的简称,这二者都是禾本科专用的花的描述术语。

()缙:音jin4,如缙云紫珠、缙云冬青。

()萩:音qiu1,见于“一叶萩”,为日本汉字名(日语中“萩”指豆科胡枝子属植物)。

()萮:音yu2,见于“山萮菜”一词。

()萱:音xuan1,见于“萱草”一词。

()萹:音bian3,见于“萹蓄”。

()葎:音lü4,如葎草、四叶葎。

()葙:音xiang1,见于“青葙”一词。

()葜:音qia1,见于“菝葜”一词,不读qie4。

()葳:音wei1,见于“紫葳科”和“百能葳”。

()葶:音ting2,仅用于“葶苈”一词。

()蒌:音lou2,如蒌叶、蒌蒿。

()蒾:音mi2,见于“荚蒾”一词。

()??:音qia4,见于“??草”一词。

()蜒:音yan2,见于“蜿蜒杜鹃”。

()谟:音mo2,见于“望谟崖摩”和“望谟毛蕨”,望谟为贵州县名。不读mo4。

()跖:音zhi2,如鸭跖草、鸦跖花。

()酢:音cu4,见于“酢浆草”一词。

()铺:音pu1,如铺地秋海棠、铺散黄堇。另一读音pu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颏:音ke2,见于“毛颏马先蒿”和“毛背毛颏马先蒿”。

()黍:音shu3,如玉蜀黍、凤头黍。黍本身是禾本科植物稷的别名(一说和稷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嗉:音su4,见于“鸡嗉子榕”。

()塞:音sai4,如阿克塞蒿、边塞黄芪。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嵩:音song1,如嵩草、嵩明省沽油。

()幌:音huang3,如幌菊、幌伞枫。

()数:音shu4,如四数木、五数苣苔。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楔:音xie1,如楔叶菊、楔苞楼梯草,不读qi4或qie4。

()楝:音lian4,如川楝、非洲楝,不读jian3。

()楞:音leng2,见于“拉卜楞杜鹃”。拉卜楞是甘肃西南部地名。

()楣:音mei2,见于“国楣复叶耳蕨”“国楣毛蕨”和“国楣马先蒿”三名。冯国楣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采集家。

()楤:音song3,见于“楤木”一词,不读cong1。

()楷:音jie1,如青楷槭、楷叶梣。楷的本义是黄连木,作这个意义解时,不能读kai3。

()楸:音qiu1,如灰楸、花楸树。

()楹:音ying2,如楹树、蓝花楹。

()榅:音wen1,见于“榅桲”。

()榈:音lü2,如棕榈、轴榈,不读lü3。

()榉:音ju3,如榉树、大果榉。

()槌:音chui2,如鼓槌石斛、槌柱兰,不读zhui1。

()槎:音cha2,见于“稻槎菜”一词。

()溜:音liu1,见于“溜叶含笑”。另一读音liu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溥:音pu3,见于“个溥”。此名本义未详。

()溧:音li4,见于“溧阳复叶耳蕨”,溧阳为江苏市名。

()煜:音yu4,见于“学煜毛蕨”。侯学煜先生为我国著名生态学家。

()煲:音bao1,见于“沙煲暗罗”,原为粤方言词,今在普通话中也多有使用。

()瑙:音nao3,见于“玛瑙石榴”和“玛瑙柑”。

()畸:音ji1,如畸形果鹤虱、畸裂盾蕨,不读qi2。

()碇:音ding4,见于“石碇佛甲草”。石碇为台湾北部地名。

()碚:音bei4,见于“北碚槭”和“北碚榕”。北碚现为重庆市的一个区。

()稗:音bai4,如雀稗、稗荩。

()稞:音ke1,见于“青稞”和“藏青稞”。

()窠:音ke1,见于“蜂窠马兜铃”。

()筱:音xiao3,见于“筱竹”一词,为日本汉字名。

()粳:音jing1,见于“粳稻”,不读geng3。

()缝:音feng4,如缝线海桐、石缝蝇子草。另一读音feng2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缢:音yi4,见于“缢筒列当”和“缢苞麻花头”。

()腩:音nan3,见于“鱼肚腩竹”,不读nan2。

()蒗:音lang4,见于“宁蒗龙胆”。宁蒗为云南西北部自治县名。

()蒟:音ju3,如山蒟、蒟蒻薯。

()蒻:音ruo4,见于“蒟蒻薯”一词。蒟蒻本身为魔芋的别名。

()蒡:音bang4,见于“牛蒡”一词。

()蒺:音ji2,见于“蒺藜”一词。

()蓂:“菥蓂”的“蓂”音mi4,不读ming2。

()蓊:音weng3,见于“米面蓊”一词。

()蓍:音shi1,如蓍、天山蓍。黄芪的“芪”,有时也被误写为“蓍”。

()蓑:音suo1,如小蓑衣藤、水蓑衣。

()蓖:音bi4,见于“蓖麻”。

()蓣:音yu4,见于“薯蓣”一词。

()蓥:音ying2,见于“华蓥润楠”。华蓥为四川市名。

()蓪:音tong1,见于“蓪梗花”。

()解:音jie3,见于“千解草”。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谬:音miu4,见于“谬氏马先蒿”“刺冠谬氏马先蒿”和“变形谬氏马先蒿”三名,均为音译字。

()貉:音he2,见于“貉藻”。

()赪:音cheng1,见于“赪桐”和“海南赪桐”。

()锚:音mao2,如花锚、锚柱花,不读miao2。

()韫:音yun4,见于“韫珍金腰”。吴韫珍为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骞:音qian1,见于“肇骞合耳菊”。张肇骞为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鹌:音an1,见于“黄鹌菜”一词。

()嘎:音ga2,音译字,如贡嘎乌头、萨嘎薹草。

()嘛:“喇嘛蝇子草”中的“嘛”,普通话读为ma(轻声),其文读为ma2。

()斡:音wo4,见于“斡花榕”。

()榧:音fei3,如榧树、粗榧。

()榼:音ke1,见于“榼藤”一词。

()槁:音gao3,如潺槁木姜子、茶槁楠。

()槛:“苦槛蓝”中的“槛”应读kan3而不是jian4。

()槟:“槟榔”一词中的“槟”读bing1,但花红的别名槟子中的“槟”读bin1。

()槠:音zhu1,如米槠、甜槠。

()槭:音qi4,如元宝槭、槭叶铁线莲,不读qi1。

()模:音mo2,见于“酸模”一词。另一读音mu2不用于植物名。

()獐:音zhang1,如獐子松、獐牙菜。

()璃:音li2,如琉璃草、琉璃繁缕。

()瘩:“刺疙瘩”“芥菜疙瘩”中的“瘩”,普通话读为da(轻声),其文读为da2。

()箍:音gu1,见于“铁箍散”。

()箐:音qing4,如箐姑草、箐边紫堇。

()箕:音ji1,见于“簸箕柳”和“粪箕笃”。

()箣:音ce4,见于“箣柊”一词。

()箨:音tuo4,如花箨唐竹、裸箨海竹。

()箬:音ruo4,如箬竹、柳叶箬。

()綦:音qi2,见于“綦江假毛蕨”和“綦江复叶耳蕨”。綦江为重庆县名。

()缫:音sao1,见于“缫丝花”一词。

()膀:音pang2,仅出现在“膀胱”一词中,如膀胱果、膀胱蕨。另一读音bang3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蓼:音liao3,如蓼蓝、山蓼,不读liao4。

()蓿:此字仅出现在“苜蓿”一词中,普通话读为xu(轻声),文读为su4,详见下文“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一段。

()蔊:音han4,见于“蔊菜”一词。

()蔓:此字在普通话中有man2、man4、wan4三读。“蔓菁”(芜菁的别名)的“蔓”读man2,其他man4、wan4都表示“细长而不能直立的茎”之意,但wan4是白读,man4是文读。依此,植物中文名中的蔓均应读man4。

()蔗:音zhe4,如甘蔗、蔗茅,不读zhe2。

()蔹:音lian3,如乌蔹莓、白蔹。

()蔺:音lin4,如花蔺、马蔺。

()蔻:音kou4,如肉豆蔻、小草蔻。

()蜞:音qi2,见于“蟛蜞菊”一词。

()蜿:音wan1,见于“蜿蜒杜鹃”。

()螂:音lang2,见于“螳螂跌打”。

()裴:音pei2,见于“裴氏马先蒿”,此处为音译字。

()豨:音xi1,见于“豨莶”一词。

()銮:音luan2,见于“鹅銮鼻铁线莲”“鹅銮鼻大戟”和“鹅銮鼻蔓榕”三名。鹅銮鼻为台湾岛最南端。

()靼:音da2,见于“鞑靼滨藜”和“鞑靼狗娃花”,不读dan4。

()韶:音shao2,见于“韶子”一词,不读shao4。

()噎:音ye1,见于“米扬噎”。

()噶:音ga2,音译字,如准噶尔大戟、贡噶翠雀花。

()嶲:音xi1,见于“越嶲川木香”。

()槲:音hu2,如槲栎、槲寄生。

()槾:音man4,见于“槾橘”。

()槿:音jin3,如木槿、大麻槿。

()樫:音jian1,见于“樫木”一词。

()橄:音gan3,见于“橄榄”一词。

()潺:音chan2,见于“山潺”和“潺槁木姜子”。

()澄:音cheng2,如澄广花、澄迈秋海棠。另一读音deng4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澍:音shu4,见于“崇澍蕨”一词。钱崇澍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

()澎:音peng2,见于“澎湖大豆”,不读peng1。

()熟:此字文读为shu2,另一读音shou2为普通话白读,不宜用于植物名。

()稷:音ji4,如稷、糠稷。

()篌:音hou2,见于“篌竹”和“光箨篌竹”。

()??:音si1,见于“??簩竹”一名。

()缬:音xie2,见于“缬草”一词。

()羯:音jie2,见于“羯布罗香”。

()耧:音lou2,见于“耧斗菜”一词。此名中的“耧斗”,今已通作“漏斗”,但鉴于耧漏同音不同调,且“耧斗菜”一名使用已经十分广泛,故不更改。

()蕈:音xun4,本为真菌担子菌的通称之一,维管束植物中文名中用于“蕈树”,指其木材可用于培养蕈类。

()蕙:音hui4,如蕙兰、峨眉春蕙。

()蕤:音rui2,见于“蕤核”。

()蕲:音qi2,见于“蕲艾”。

()蕺:音ji2,见于“蕺菜”和“蕺叶秋海棠”。

()薁:音yu2,见于“蘡薁”一词。

()踯:音zhi2,见于“羊踯躅”。

()镒:音yi4,见于“征镒卫矛”和“征镒冬青”。吴征镒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

()鞑:音da2,见于“鞑靼滨藜”和“鞑靼狗娃花”。

()髯:音ran3,如髯毛凤仙花、髯管花。

()鲫:音ji4,如鲫鱼胆、鲫鱼藤。

()鹞:音yao4,见于“鹞落薹草”,鹞落坪为安徽西部地名。

()擂:音lei2,见于“擂鼓簕”一词。其他读音均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樨:音xi1,见于“木樨”一词。

()橉:音lin4,见于“橉木”。

()橐:音tuo2,见于“橐吾”一词。

()橼:音yuan2,见于“香橼”一词。

()檎:音qin2,见于“台湾林檎”和“尖嘴林檎”。

()檠:音qing2,见于“鬼灯檠”一词。

()檨:音she1,如山檨子、山檨叶泡花树。

()潞:音lu4,如潞西柯、潞西胡颓子。潞西为云南市名。

()濑:音lai4,见于“濑水龙骨”。

()燕:植物中文名中的燕统读yan4,未见另一读音yan1。

()甑:音zeng4,见于“饭甑青冈”和“攀倒甑”。

()瘿:音ying1,如瘿花香茶菜、瘿椒树。

()穇:音can3,见于“穇”和“穇穗莎草”。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篙:音gao3,见于“竹篙草”和“撑篙竹”,不读gao1。

()蕗:音lu4,见于“蕗蕨”一词。

()蕹:音weng4,见于“水蕹”和“蕹菜”。

()蕻:音hong2,见于“雪里蕻”。

()薏:音yi4,如薏苡、薏米。

()薜:音bi4,见于“薜荔”。

()薢:音xie4,见于“绵萆薢”和“山萆薢”。

()薤:音xie4,见于“薤白”。

()褶:音zhe3,如双褶贝母兰、耳褶龙胆。

()錾:音zan4,见于“錾菜”和“白花錾菜”。

()镘:音man4,见于“镘瓣景天”。

()镛:音yong1,如焕镛报春、焕镛粗叶木。陈焕镛先生是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镞:音zu2,见于“矢镞叶蟹甲草”。

()靛:音dian4,如蓝靛果、野靛棵。

()髭:音zi1,见于“髭脉槭”“髭脉桤叶树”和“无髭毛建草”三名。

()鹧:音zhe4,见于“鹧鸪”一词(本为鸟名),如鹧鸪草、鹧鸪麻。

()嶷:音yi2,见于“九嶷山连蕊茶”,九嶷山为湖南南部山名。

()懋:音mao4,见于“懋功荛花”,懋功是四川小金县的旧名。

()擘:音bo4,见于“擘蓝”。

()橿:音jiang1,如山橿、橿子栎。

()檗:音bo4,如小檗、黄檗。

()濞:音bi4,如漾濞楼梯草、漾濞复叶耳蕨。漾濞为云南西北部县名。

()篾:音mie4,见于“破篾黄竹”。

()簕:音le4,如簕竹、老鼠簕。

()膻:音shan1,见于“羊红膻”。

()臌:音gu3,见于“臌萼马先蒿”。

()薲:音pin2,见于“麦薲草”。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薷:音ru2,见于“香薷”一词。

()薸:音piao2,见于“大薸”。

()薹:音tai2,如薹草、芸薹。

()藁:音gao3,见于“藁本”一词。

()螫:音shi4,见于“螫毛果”和“螫麻”。注意此字和“蜇”(zhe1;zhe2)不同。

()蟀:音shuai4,见于“蟋蟀薹草”,但在普通话口语中常念轻声。

()鹬:音yu4,见于“鹬形马先蒿”。

()彝:音yi2,见于“彝良梅花草”。彝良为云南县名。

()檫:音cha2,见于“檫木”一词。

()檵:音ji4,见于“檵木”一词。此字没有简化字,有的人按“繼”简化为“继”类推,给“檵”也造了一个简化字,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的规范的,因为“继”不属于可以类推的简化字。

()癞:音lai4,见于“癞叶秋海棠”。

()瞿:音qu2,见于“瞿麦”一词。

()簩:音lao2,见于“??簩竹”一词。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簪:音zan1,如玉簪、水玉簪。

()繸:音sui4,如繸叶卫矛、繸瓣珍珠菜。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藟:音lei3,见于“葛藟葡萄”、“蓬藟”。

()藠:音jiao4,见于“藠头”。

()藦:音mo2,见于“萝藦”一词。

()蟛:音peng2,见于“蟛蜞菊”一词。

()蟠:音pan2,见于“杂蟠槐”“蟠桃”“葡蟠”三名。

()醪:音lao2,见于“酥醪绣球”。

()馥:音fu4,如馥郁忍冬、馥兰。

()鹭:音lu4,见于“鹭鸶草”一词。鹭鸶本为鸟名。

()鼬:音you4,见于“鼬瓣花”和“鼬臭返顾马先蒿”。

()瀛:音ying2,见于“东瀛鹅观草”。

()簸:音bo4,见于“簸箕柳”。另一读音bo3不见于植物中文名。

()藿:音huo4,如藿香、鹿藿。

()蘋:音pin2,见于“蘋”和“槐叶蘋”。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鳔:音biao4,如鱼鳔槐、鳔冠花。

()鳗:音man4,见于“黑鳗藤”一词。

()麒:音qi2,如麒麟叶、木麒麟。

()糯:音nuo4,如糯米香、糯米椴,不读ru2。

()蘖:音nie4,见于“分蘖堇菜”。

()蘘:音rang2,见于“蘘荷”。

()蘡:音ying1,见于“蘡薁”一词。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躅:音zhu2,见于“羊踟躅”。

()馨:音xin1,如素馨花、馨香玉兰,不读xing1。

()鳝:音shan4,见于“鳝藤”一词。

()黧:音li2,如黧蒴锥、山黧豆。

()夔:音kui2,见于“夔州毛蕨”。夔州为重庆奉节县的旧称。

()蘵:音zhi2,见于“苦蘵”和“毛苦蘵”。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露:在植物中文名中统读lu4,另一读音lou4仅用于口语,不宜用于植物名。

()髓:音sui3,见于“片髓灯芯草”和“坚髓杜茎山”,不读sui2。

()鳢:音li3,见于“鳢肠”。

()麝:音she4,如毛麝香、麝香阿魏。

()鹳:音guan4,见于“老鹳草”一词。

()黐:音chi1,见于“黐花”和“鸟黐蛇菰”,为粤方言字。

()欓:音dang3,见于“簕欓花椒”。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虉:音yi4,见于“虉草”一词。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觿:音xi1,见于“觿茅”一词。

()鬣:音lie4,见于“猪鬣凤尾蕨”和“鬣刺”。

()圞:音luan2,见于“土圞儿”一词。此字在GBK字库中无简化字。

3.科属中文名的普通话白读:

上文已述,普通话中的白读主要体现在儿化、轻声和部分字音白读这三点上。其中,科属中文名中有文白读问题的字有“壳、爪”两字,上文“多音字的整理”一段已经进行了讨论,故下文从略,只讨论儿化和轻音这两种情况。

所谓儿化,是指做为某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的后缀的“儿”失去其音节的独立性,而使前一字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的语音现象。由于植物中文名属于书面语系统,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不带“儿”字的科属名,即使其名称中的某一部分在普通话口语中单独使用时常常儿化,在加上“科”或“属”字时也不宜再儿化。如桃、枣、豆瓣单用时常常儿化,说成桃儿、枣儿、豆瓣儿,但桃属、枣属、豆瓣菜属就不宜再念成桃儿属、枣儿属、豆瓣儿菜属。

这样一来,有儿化问题的科属名就只包括那些本身就带“儿”字的名字。这样的科属名一共有25个,如下(按音序排列):

(1)代儿茶属Dichrostachys(豆科);不能儿化

(2)粉条儿菜属Aletris(百合科);

(3)勾儿茶属Berchemia(鼠李科);

(4)瓜儿豆属Cyamopsis(葫芦科);

(5)孩儿参属Pseudostellaria(石竹科);

(6)孩儿草属Rungia(石竹科);

(7)黄雀儿属Priotropis(豆科);

(8)金雀儿属Cytisus(豆科);

(9)锦鸡儿属Caragana(豆科);

(10)马?儿属Zehneria(葫芦科);

(11)牻牛儿苗科Gentianaceae;

(12)牻牛儿苗属Erodium(牻牛儿苗科);

(13)猫儿菊属Hypochaeris(菊科);

(14)猫儿屎属Decaisnea(木通科);

(15)帽儿瓜属Mukia(葫芦科);

(16)绵枣儿属Scilla(百合科);

(17)蒲儿根属Sinosenecio(菊科);

(18)雀儿豆属Chesneya(豆科);

(19)桃儿七属Sinopodophyllum(小檗科);

(20)土圞儿属Apios(豆科);

(21)兔儿风属Ainsliaea(菊科);

(22)兔儿伞属Syneilesis(菊科);

(23)娃儿藤属Tylophora(萝藦科);

(24)小勾儿茶属Berchemiella(鼠李科);

(25)鸭儿芹属Cryptotaenia(伞形科)。

这25个名字中,只有“代儿茶”因其意为“代替儿茶”(儿茶Acaciacatechu为豆科植物),其中的“儿”字是实义词,不能儿化;其他24个名字中的“儿”都是名词后缀(勾儿茶、小勾儿茶二名和“儿茶”无干),因而在普通话口语中应该儿化。如牻牛儿苗,口语中应读mang2niur2miao2而不是mang2niu2er2miao2或mang2niu2ermiao2(普通话口语中“儿”做后缀时必然儿化,不读单纯的轻声)。

不过,有几个名字还需要再说明一下。“孩儿”一词,《现汉》有hai2er2和hair2两种注音。前者为“父母称呼儿女或儿女对父母的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虽然《现汉》注明词性为名词,但多少有点人称代词的性质;后者则是普通的名词,意为“孩子”。“孩儿参”和“孩儿草”中的“孩儿”显然是后一意义,故均应儿化,不能读hai2er2。

《现汉》收录了“家雀儿”(麻雀的别名)一词,注音为jia1qiaor3,也即这里的“雀”字在儿化时,还要白读(que4为文读),但是这种读音只是北京土话。普通话虽然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北京方言,所以并未对北京方言中所有的词和音兼收并蓄,像“雀”的这种白读,就应只局限用于这一个词,而不能推而广之。因此,“黄雀儿”“金雀儿”“雀儿豆”中的“雀儿”虽然应儿化,但要读成quer4而不宜读成qiaor3。

普通话中的轻声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某些助词、后缀只有轻声的读音,如“地”“了”“吗”“啊”“子”“头”等(但这些字往往是多音多义字,除做助词、后缀外,在表示其他意义时,通常都有声调),一种是某些只用来记写多音节语素(多半是双音节语素)的最末音节的字只有轻声的读音,如苜蓿、榅桲等(这些字原本是有文读的,只是在普通话口语中不用而已),一种是某些字通常不轻读,但出现在某些多音节词(多半也是双音节词)的最末时,习惯要轻读,如慈姑、芫荽等。

在植物中文名中,“子”和“头”是两个较常见的名词后缀,但这两个字又可作实义词,而且在植物中文名更多见。具体来说,在含“子”的11个科名、个属名中,就有9个科名、

63个属名中的“子”是实义词,不能轻读,如裸子蕨、使君子、九子母、莲子草、棋子豆等。这些做实义词的“子”多是“种子”或“孢子”的简称(有时实际指的是果实)。大部分这样的做实义词的“子”是易于识别的,但也有一些名字中的“子”可能容易被误当成名词后缀,而在口语误读为轻声,兹举十例辨析:

(1)诃子属Terminalia(使君子科):此名为音译,“子”是音译字。

(2)乱子草属Muhlenbergia(禾本科):“乱子”指其颖果上宿存的芒长而相互交织,看上去比较凌乱,不是口语中的“祸事;纠纷”之意。

(3)菟丝子属Cuscuta(旋花科):此名本为中药名,因其原植物的药用部分为种子,故名。

(4)鸦胆子属Brucea(苦木科):同上,药用部分为种子,苦如鸦胆,故名。“胆子”在这里不是“胆量”之意。

(5)天蓬子属Atropanthe(茄科):该属植物的花萼在果期宿存,罩于果外,似斗蓬,故名。“子”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其果实。

(6)珠子木属Phyllanthodendron(大戟科):“珠子”指其果实(不是种子)近球形,像珍珠,不是“珍珠”之意。

(7)麦珠子属Alphitonia(鼠李科):同上,“珠子”指其果实(不是种子)为球形。

(8)韶子属Nephelium(无患子科):韶子N.chryseum的种子的假种皮可食,韶为“美好”之意,是赞美之辞。

(9)假韶子属Paranephelium(无患子科):为上名的衍生名。

(10)瘤子草属Nelsonia(爵床科),“瘤子”指其种子上有瘤状小突起。

其余“子”做名词后缀的两个科名是:山柚子科Opili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属名有41个,如下(按音序排列,个别名称略作说明):

(1)豹子花属Nomocharis(百合科);

(2)茶藨子属Ribes(虎耳草科);

(3)钗子股属Luisia(兰科),“钗子”是旧时妇女的一种头饰,由两股簪子合成,在此名中形容该属植物叶为细长圆柱形,似簪子;

(4)大叶子属Astilboides(虎耳草科);

(5)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禾本科),“拂子”即拂尘,状其多柔毛的花序似拂尘;

(6)葛缕子属Carum(伞形科);

(7)盒子草属Actinostemma(葫芦科);

(8)胡枝子属Lespedeza(豆科);

(9)虎榛子属Ostryopsis(桦木科);

(10)金叶子属Craibiodendron(杜鹃花科);

(11)[艹/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豆科);

(12)帘子藤属Pottsia(夹竹桃科),《植物志》载:帘子藤P.laxiflora“果实长而细,且数量多,下垂有如门帘”,故广西十万大山居民称之为“帘子藤”;

(13)铃子香属Chelonopsis(唇形科);

(14)蚂蚱腿子属Myripnois(菊科);

(15)蒙蒿子属Anaxagorea(番荔枝科);

(16)木姜子属Litsea(樟科);

(17)奶子藤属Bousigonia(夹竹桃科),指该属植物茎有白色乳汁;

(18)纽子花属Vallaris(夹竹桃科),“纽子”即纽扣;

(19)山茄子属Brachybotrys(紫草科);

(20)山檨子属Buchanania(漆树科);

(21)山柚子属Opilia(山柚子科);

(22)蛇婆子属Waltheria(梧桐科),“婆子”方言为“妻子”之意,蛇婆子W.indica为蔓状半灌木,常在地面匍匐生长,故有此名;

(23)酸藤子属Embelia(紫金牛科);

(24)梭子果属Eberhardtia(山榄科),指其果实形似梭子;

(25)铁筷子属Helleborus(毛茛科);

(26)莛子藨属Triosteum(忍冬科),莛子藨T.pinnatifidum在开花时,茎顶生分枝1对,高达60厘米,“莛子”指的就是这1对分枝;

(27)蚊子草属Filipendula(蔷薇科);

(28)响盒子属Hura(大戟科);

(29)蝎子草属Girardinia(荨麻科);

(30)新木姜子属Neolitsea(樟科);

(31)悬钩子属Rubus(蔷薇科);

(32)栒子属Cotoneaster(蔷薇科);

(33)眼子菜属Potamogeton(眼子菜科);

(34)羊胡子草属Eriophorum(莎草科);

(35)椰子属Cocos(棕榈科);

(36)叶子花属Bougainvillea(紫茉莉科);

(37)蝇子草属Silene(石竹科);

(38)栀子属Gardenia(茜草科);

(39)栀子皮属Itoa(大风子科);

(40)竹叶子属Streptolirion(鸭跖草科);

(41)砖子苗属Mariscus(莎草科),其坚果三棱形,形不似砖,故“子”不太可能是指果实,但有可能是粤方言或闽方言字“仔”的误写。在未考证清楚之前,权作名词后缀看待。

在有“头”字的29个属名中,更是有28个都不能轻读,只有石头花属Gypsophila(石竹科)一名中的“头”应轻读。蓝刺头属Echinops(菊科)中的“头”,有人也轻读,这属于土话,不宜作为规范。

上述轻声的第二种情况是某些只用来记写多音节语素(多半是双音节语素)的最末音节的字只有轻声的读音。这类字在科中文名中不存在,在属中文名中,也只有三个字如此,即蓿(白读xu轻声,文读su4)、桲(白读po轻声,文读bo2)、卜(繁体为“蔔”,白读bo轻声,文读bo2)。需要注意的是,前二个字的文白读声母也是不同的。含有这三个字的属中文名有以下6个:

(1)苜蓿属Medicago(豆科);

(2)墨苜蓿属Richardia(茜草科);

(3)榅桲属Cydonia(蔷薇科);

(4)萝卜属Raphanus(十字花科);

(5)胡萝卜属Daucus(伞形科);

(6)树萝卜属Agapetes(杜鹃花科)。

至于某些多音节词的最末音节读轻声的情况,则无明显规律可言,只能是约定俗成,而且有的词轻读不轻读均可,不过一般来说,这种需要轻读最末音节的多音节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词,所以数目并不多。现根据《现汉》的注音,将科属中文名中的这种情况分析如下。

一般应轻读最末音节的词有:

(1)棒槌:见于棒槌瓜属Neoalsomitra(葫芦科)。

(2)扁担:见于扁担杆属Grewia(椴树科)。

(3)薄荷:见于薄荷属Mentha和美国薄荷属Monarda(均为唇形科)二名。

(4)慈姑:见于慈姑属Sagittaria(泽泻科)和山慈姑属Iphigenia(百合科)二名。

(5)豆腐:见于豆腐柴属Premna(马鞭草科)。

(6)风筝:见于风筝果属Hiptage(金虎尾科)。

(7)甘蔗:见于甘蔗属Saccharum(禾本科)。

(8)高粱:见于高粱属Sorghum(禾本科)。

(9)核桃:见于喙核桃属Annamocarya和山核桃属Carya(均为胡桃科)二名。但胡桃的“桃”字不轻读。

(10)和尚:见于和尚菜属Adenocaulon(菊科)。

(11)葫芦:见于葫芦科Lagenariaceae、葫芦属Lagenaria(葫芦科)、葫芦茶属Tadehagi(豆科)和葫芦树属Crescentia(紫葳科)四名。

(12)口袋:见于米口袋属Gueldenstaedtia(豆科)。

(13)铃铛:见于铃铛刺属Halimodendron(豆科)。

(14)骆驼:见于骆驼刺属Alhagi(豆科)和骆驼蓬属Peganum(蒺藜科)二名。

(15)玫瑰:见于玫瑰木属Rhodamnia(桃金娘科)和玫瑰树属Ochrosia(夹竹桃科)二名。

(16)牡丹:见于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荷包牡丹属Dicentra(罂粟科)、牡丹草属Gymnospermium(小檗科)、藤牡丹属Diplectria和野牡丹属Melastoma(均为野牡丹科)五名。

(17)木樨:见于木樨科Oleaceae、木樨草科Resedaceae、草木樨属Melilotus(豆科)、木樨属Osmanthus、木樨榄属Olea(均为木樨科)和木樨草属Reseda(木樨草科)六名。但川樨草属Oligomeris(木樨草科)中的“樨”字不轻读。

(18)芍药:见于芍药属Paeonia,《植物志》上此属归于毛茛科。若独立为芍药科Paeoniaceae,则这一科名中的“药”字也应轻读。

(19)石榴:见于石榴科Punicaceae、番石榴属Psidium(桃金娘科)、山石榴属Catunaregam(茜草科)和石榴属Punica(石榴科)四名。

(20)芫荽:见于山芫荽属Cotula(菊科)和芫荽属Coriandrum(伞形科)二种。但胡荽的“荽”字不轻读。

(21)芝麻:见于野芝麻属Lamium、假野芝麻属Paralamium、小野芝麻属Galeobdolon、异野芝麻属Heterolamium(四者均为唇形科)、山芝麻属Helicteres(梧桐科)和芝麻菜属Eruca(十字花科)六种。但胡麻的“麻”字不轻读。

(22)叠字的情况。婆婆纳属Veronica(玄参科)、假婆婆纳属Stimpsonia(报春花科)、香科科属Teucrium(唇形科)、花花柴属Karelinia(菊科)和盐爪爪属Kalidium(藜科)五名中的第二个叠字应轻读。

可轻读可不轻读(一般轻读)最末音节的词有:

(1)荸荠:见于荸荠属Heleocharis(莎草科)。

(2)茉莉:见于刺茉莉科Salvadoraceae、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刺茉莉属Azima

(刺茉莉科)、茉莉果属Parastyrax、山茉莉属Huodendron(均为安息香科)、山茉莉芹属Oreomyrrhis(伞形科)、山紫茉莉属Oxybaphus和紫茉莉属Mirabilis(均为紫茉莉科)八名。

(3)冬瓜:见于冬瓜属Benincasa(葫芦科)。

(4)荷包:见于荷包藤属Adlumia和荷包牡丹属Dicentra(均为罂粟科)二名。对后者,因“包”和“丹”若均轻读,则听上去比较别扭,故其中的“包”字习惯不轻读。

(5)黄瓜:见于黄瓜属Cucumis(葫芦科)和黄瓜菜属Paraixeris(菊科)二名。

(6)南瓜:见于南瓜属Cucurbita(葫芦科)。

(7)枇杷:见于枇杷属Eriobotrya(蔷薇科)。

(8)葡萄:见于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和蛇葡萄属Ampelopsis(均为葡萄科)三名。

(9)尿泡:见于马尿泡属Przewalskia(茄科)。

(10)莴苣:见于山莴苣属Lagedium、莴苣属Lactuca和细莴苣属Stenoseris(三者均为菊科)三名。

(11)蜈蚣:见于水蜈蚣属Kyllinga(莎草科)和蜈蚣草属Eremochloa(禾本科)二名。

(12)西瓜:见于西瓜属Citrullus(葫芦科)。

(13)樱桃:见于番樱桃属Eugenia(桃金娘科)。

最后要说明的是,某些在北京方言中轻读的词,在普通话中不轻读。如“茴香”和“檵木”,北京方言习惯轻读第二字,但《现汉》注音为hui2xiang1和ji4mu4。总之,只要是上述未列举的名称,一般就不宜再轻读。

附:科属中文名中的同音名称

和重名不同,同音名称不属于必须纠正的情况,因为语音总是在不断演变中的,过去的同音,将来可能变得不同音,过去的不同音,将来也可能变得同音;而且在普通话中的同音,到方言中就不一定同音,反之亦然。

但是,找出植物中文名中的同音名称,还是有意义的。比如对于等级较高、数目较少的类群,应尽量做到无同音名称。像《植物志》科中文名中桤叶树科Clethraceae和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同音(这也是科中文名中唯一一对同音名称),有时就会引起混淆。如果前者使用别名“山柳科”作为中文正名,就可以避免这种混淆(虽然这样一来,杨柳科植物山柳Salixpseudotangii也要改名,但这个代价显然是值得的)。

又如《植物志》上的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有的蕨类学家以名字太长、体现不出是蕨类植物为由,建议改为“箭蕨科”,但这样就与剑蕨科Loxogrammaceae同音,因此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

《植物志》属中文名中,也有17对同音,有的还是同一科中的两个属同音。下面就把这17对属名列在下面(按音序排列),作为本文的结束。

(1)带唇兰属Tainia和袋唇兰属Hylophila(均为兰科);

(2)风箱树属Cephalanthus(茜草科)和枫香树属Liquidambar(金缕梅科);

(3)核果木属Drypetes(大戟科)和合果木属Paramichelia(木兰科);

(4)荠属Capsella(十字花科)和蓟属Cirsium(菊科);

(5)蕉木属Oncodostigma(番荔枝科)和胶木属Palaquium(山榄科);

(6)节毛蕨属Lastreopsis(叉蕨科)和睫毛蕨属Pleurosoriopsis(睫毛蕨科);

(7)金唇兰属Chrysoglossum和巾唇兰属Pennilabium(均为兰科);

(8)藜属Chenopodium(藜科)和梨属Pyrus(蔷薇科);

(9)栗属Castanea和栎属Quercus(均为壳斗科);

(10)马蓝属Pteracanthus(爵床科)和马兰属Kalimeris(菊科);

(11)木兰属Magnolia(木兰科)和木蓝属Indigofera(豆科);

(12)葡萄属Vitis(葡萄科)和蒲桃属Syzygium(桃金娘科);

(13)桤叶树属Clethra(桤叶树科)和七叶树属Aesculus(七叶树科);

(14)石蕨属Saxiglossum(水龙骨科)和实蕨属Bolbitis(实蕨科);

(15)异药花属Fordiophyton和翼药花属Pternandra(均为野牡丹科);

(16)鱼藤属Derris(豆科)和俞藤属Yua(葡萄科);

(17)紫荆属Cercis(豆科)和紫茎属Stewartia(山茶科)。

(全文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chongwuzhu.com/lbldyt/2268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