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拉多

文轩美术馆采访曾朴保持纯粹,是一

发布时间:2021/8/1 13:04:07   点击数: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3352.html

《凝视9》,cm×cm,布面油彩,

“说到底,人只有两个欲望,生的欲望和死的欲望。超越了它们便成了纯粹的人。那时,我没有任何欲望,成了一个完人。到了那时,我就像一朵玫瑰,在纯粹的调和、纯粹的理解中得到平衡。存在的永恒特征就是理解。当我充分理解时,我的肉体、血液、骨头、精神、灵魂和激情便融为一体,像一朵玫瑰,我成了一个超脱的、完美的人。”———劳伦斯每个人都有一个喂养自己的原始养分,有些人生来幸运,有些人生来是要经历一些坎坷才能找到这些养分,有些人也许还未踏进坟墓,因为未曾寻找到养分早已枯萎。不知是生活里总有希望与爱照进?还是希望与爱的聚光灯只照亮了这里?还是与希望和爱在一起太久,就成了希望与爱本身?曾朴似乎一直都是命运的宠儿,艺术之路顺风顺水,天赋与生俱来、父母全力支持、机遇接踵而至、还有指路人提灯为他照亮前进的道路。这样的经历让曾朴“纯粹”的似乎有些虚幻,当命运的转折点来临,他打碎活在“真空”世界的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与事业、理想、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寻找重生后的真实。

01

ARTIST

ONE

艺术家简介

曾朴

ZENGPU

曾朴

年生于四川西昌

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个展:《曾朴个展》艺术景画廊(上海)《曾朴个展》苏蒙画廊(北京)《heart》捷克共和国驻中国使馆(北京)《心之碎片漫游库布里克》库布里克书店(北京)《零碎的青春》studio67艺术空间(新加坡)《碰触与进入的边缘》对照空间(上海).06《情感与理智曾朴x吴江涛双个展》英盟艺术馆(成都).09《刘虹x曾朴双个展》第三大街艺术机构(成都).10《变相》彩虹盒子美术馆(郑州).11《新作三种》誉画廊(成都).09《肖像景观曾朴个展》深圳美术馆(深圳)群展:.09“后人类报告艺术展”蓝色空间画廊(成都).12“港龙航空新锐画家飞扬大赛”艺术景画廊(上海).04“肆月-南京-成都新锐画家作品展”南京博物院.09“首届新动力当代艺术双年展”原弓美术馆(上海).12“诗意与劳作”扉艺廊(广州).03“平行线”菲籽画廊(上海).12《新星星艺术节》新会展中心(成都).03《两岸思考——对谈篇》A-画廊(台中).05《男孩女孩》SO画廊(上海).07《引爆——CYAP汇报展》财富中心(北京).09shcontemporary上海展览中心(上海).12ARTASIAMiami迈阿密(美国).04《未来大师发现展》文轩美术馆(成都).12《居住在成都》关渡美术馆(台北).04“花见”艺术邀请展——东京艺术中心(日本东京).01“独白”青年油画作品联展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杭州).06《未来真像》佘山美术馆(上海).09《看不见的城市》时代美术馆(成都)获奖:年首届新星星艺术节大奖

\\曾朴以前的工作室

\\曾朴现工作室

02

THESTART

TWO

潜移默化顺风顺水

迈入艺术圈

乘风破浪上下求索将自己揉碎融入氛围每个人在关系里都滋养着自我也滋养着对方,让双方共同成长。只是每个人用着不同的方式而已,这种促成方式,便是与对方不同的养分,而这就是生活里非常值得探讨的部分。对于绘画,曾朴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小时候便萌发了画画的念头。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求学拜师,经过多年打磨考入美院油画系。他求学时期便主动接触一些展览增长自己的见识,毕业后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多年来,在专注绘画的过程中,他还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他的工作室中,书籍占据了一整面墙,艺术家传记、作品合集等书籍琳琅满目。V:VVA采访团队Z:曾朴L:吕继龙

V:您在艺术这条道路上,您的父母是比较支持您的,那还有没有其他的人对您影响比较大?

Z:艺术道路上的老师对我影响比较大。比如说我培训的时候的老师,也很喜欢艺术,从他的身上能感觉到艺术是一件很棒而且很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到了学校,就会遇到一些很好的艺术家前辈老师,他们也会鼓励我,是我的榜样。V:我了解到您师从何多苓老师,那么老师对您在艺术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Z:其实我觉得我遇到的这些老师,比如说何多苓老师、刘虹老师,他们不单单的是教我们绘画,也会传授文学、音乐、电影相关的知识。我通过这些老师认识另外的一些艺术家老师或者作家,慢慢的进入到艺术圈或者文化圈里面。这种影响和这种滋养是全方位的,从他们身上真正学到的不只是某一种绘画技法,而是这种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一个学生向艺术家这样的一个过渡。

03

CAREER

THREE

于事业中沉浮

在热爱与岁月的缝隙里流转

不知现实的天平会倾向何方

\\《heart》,18cm×15cm,布面油彩,

V:我曾经在其他的采访上看到您说《heart》这个系列与您的青春有关,您对青春的回忆是怎样的呢?能不能形容一下?

Z:其实我倒是觉得《heart》系列,不单单与青春有关。你让我去形容青春的话,其实我觉得很难去描述,青春的状态确实很难去定义,很难去说清楚,但是现在想一想的话,我觉得青春是有理想,但又迷茫,有激情,也有挫败,这些东西纠结在一起的。

V:您的《heart》系列其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前期的话,我们感觉会比较的轻松明快。后期感觉层次会更加丰富,您是怎样完成这样一个转变的呢?

Z:我觉得这样一个转变其实和一个人的年龄有关系。比如说我刚开始画这个系列的时候,确实会感觉比较轻松。就是年轻人这种比较帅气,比较随意,也比较冲动的状态,但是中间也会经历很多的事情,在这个时期自身也会自然而然的改变,所以我觉得绘画就像一棵树,随着创作者本身它不停地生长。

V:那这期间有没有发生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呢?

Z:我觉得很大的转折点,可能还不是很明显,但就从这个大环境来说,从我毕业到现在这么多年,经历了大地震,经历了今年的疫情,这些事情真的都会改变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同时你会经历自己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的离开。

\\《heart84》,30cm×30cm,布面油彩,

V:我发现您画女性比较多,是有什么特殊安排吗?Z:其实画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我倒是没有特别在意,这是我的工作方式,我收集了很多人物形象的照片可能有上万张。有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去浏览那些照片,然后我就会突然发现,比如说今天这个图片,它的情感、它的情绪特别浓烈,我就会去选择这样一个形象进行创作。像这个系列的早期的话,大部分人物还是来自生活中,比如说像身边的朋友,现在的话,我就会越来越用一个陌生的眼光去画一个陌生的人。我要把一个人物附加的东西降低,完全回归到一个单纯的视觉上面,用画家的直觉去观察一个陌生的人,恰恰是因为陌生人,所以会对他有新鲜的感觉。V:您在成为一名职业的艺术家之后,有没有遇到关于艺术市场的生存问题?Z: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基本上都是一个问题,但我算幸运的。就我从我读书以来基本上也没有做过其他的工作,一直都从事绘画创作,当然在这个期间也有很困难的时候,很潦倒的时候,但这个时候又突然之间参加了一个展览,或者突然之间卖了一些画,然后就可以把绘画坚持下去。这种状态现在回想起来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后必须要经历的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候。虽然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是你必须知道你自己要干什么,在这样的时期自己一定要有定力和心理准备。

V:生活在成都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比较宽松的城市,您觉得这种氛围对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Z:我觉得对创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个城市比较的宽松,比较的放松,也很包容,相当于北上广来说成都的文化氛围还是比较好的。除了绘画,像阅读、音乐这方面的文化活动成都比较多。成都的消费水平,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让我的生存压力也不会特别大。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有时候我也会警惕这个城市太安逸了,太舒适太懒散了。

04

IDEAL

FOUR

于理想中拉扯

纯粹长驻于遥远的彼岸而我们却永远跨不过现实的长河

\\《heart17》,25cm×25cm,布面油彩,

在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中追寻“纯粹”

“他们会说我纯粹,当艺术家是要纯粹,但是这种纯粹也成了一种标签,它会让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纯粹的人,外界认同影响了自我认同,这是需要警惕的,这反而可能会产生问题。”——曾朴社会的认可也许会带来鲜花与掌声,但同时也会为你刻上标签的烙印。曾朴一直践行“纯粹”,执着于做个“好人”,但“镜中我”未必就是追寻的真实。理想也许能无限接近,但与现实总是保留着礼貌的距离。V:作为一个十年的挚友,您会觉得曾朴十年前跟十年后有什么变化吗?L:其实那个时候我刚毕业,比较青涩,去见艺术家还是比较胆怯的,但是真的见曾老师的第一面就觉得他很亲切,他很纯粹也很直接。我觉得纯粹是很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他身上一直都在,这十年没有太大的变化。V:吕老师提到,您是个很纯粹的人,您觉得是什么东西让您这么纯粹?Z:我觉得天性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我是个龙凤胎,有一个双胞胎姐姐,还有一个表弟,比我小一岁,但我们从小都是一块长大。其实我们三个,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就会发现变得不一样了。当接触画画之后,我就开始自己规划今后的道路。但是他们当时我感觉他们就还是在玩,而且以前我们成绩也差不多,当我开始画画之后,反而我的成绩变得和他们不是一个级别,我的成绩就是一个考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水平,所以可以说我在我的家里面甚至亲戚眼里我还是一个……”V:别人家的孩子?Z:嗯……比较优秀的小孩,哈哈

V:我们尝试着去做一个串联,您是别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您是别人眼里的好丈夫。这些标签就是社会赋予您的,但会不会有没有可能它不是您真正想要的?

Z:不会吧,我觉得可能还是我真正想要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

Z:我确实还是在一个受到肯定的环境里面长大的,而且基本上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包括我去读大学我画画也是班上比较好的。就比如绘画完之后我们院长就会走过来,说曾朴你把你的画拿过来,给同学们看一下。老师说我的画其实就是一个标准,是一个榜样。

V:我发现“纯粹”已经出现了很多次了,不管是我们现在的采访,还是我之前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包括老师对您的评价。Z: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觉得,但是我现在觉得,我可能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工作,阅读,看书。但是,保持纯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物质世界中给生活做“减法”

\\《像系列》,30cm×40cm,纸上丙烯

有人的安全感,来自于物质的供给,有人的安全感,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有些人小时候得不到的洋娃娃长大后会买很多,去满足儿时的那份需要。在繁复的物质世界中,曾朴选择给生活做“减法”,将自己从物欲中完全抽离出来,但当“减法”超越了界限,当“取舍”抹去了理解,崩塌,就在一瞬间。

V:简化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Z:可能跟我小时候形成的性格有关系,我不太注重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物质,比如说在生活中我在家里面,第一我只喝白水,从来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喝酒,除了出去和经纪人或者朋友在一块的时候才会喝酒。第二,我除了给自己买过书之外,没有给自己买过任何的东西。

L:他就不会去讲究穿衣什么的,他一直是一个工作的状态,比如说他今天要出去见一个朋友,他也不会换衣服,他对物欲的需求是比较少的。

V:因为这种简化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怎么表现的呢?Z:我举个例子,我的妻子可能会尽心做一个菜,但其实对我来说是吃任何东西都一样,在我看来,不管做再好吃的一个东西和一个白米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觉得不太重要,虽然我还是会比较高兴,但我不会像一般会哄女生的男生那样,告诉对方你很辛苦,你做的很好吃,我可能就不太会表露这样的情绪。

05

SOCIETYANDFAMILY

FIVE

于社会中挣扎

“一个想要逃离世俗的人,永远也会被世俗所鞭打。”

\\《他们7》,19cm×15cm,纸本水彩

我们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无时无刻不呼吸在社会这个网格之中,大至社会,小至家庭,我们都无可避免地陷入关系漩涡,唯有找到平衡点,在旅途中不断进步,才得以找到出路。曾朴在采访中提到,他的父亲在前年去世了。清明节时,他在朋友圈写了几句话,然后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潸然泪下。他写道,“老爸,你现在在天堂还好吗,这个世界改变了好多,我也改变了好多。”

V: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可能也会越多,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生活的复杂性和艺术的纯粹性呢?

Z:我觉得这个真的是一个很难平衡的事情。本来说我是一个比较单纯纯粹的人,那么我可能会把生活中很多复杂的事情让它降低,给我的生活做“减法”,然后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绘画上面。但是我最近发现,一个想要逃离世俗的人,永远也会被世俗所鞭打,想要平衡的这种难度要远远超乎你的想象。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当中,在人和社会这个关系之中,这个度非常的难去把握。

V:您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你的作品,听上去您的艺术品,它是有生命力的。Z:当然。V:我想,一定是你的内心是流动着的,您的作品才会生长,按您的之前比喻,您的作品像一颗不断成长的树,您觉得那是一颗怎样的树?Z:我觉得那是一棵很大很大,很多人都抱不住的一棵树,叶子也非常的茂密,从俯视的角度看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形状。V:那是什么东西在滋养这棵树?Z:第一反应是我自己,第二个当然还有社会的所有条件。比如说我自己经历的所有东西,还有这个社会的客观条件。无论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都处于整个社会的网格之中,不可能逃离出这个现时现刻的社会格局。一个偏理性的人总是会想要找到一个定位或者是一个点。V:您现在如何看待在社会中保持纯粹呢?Z:经过反思,我感觉艺术家这个身份,就是大众想象的身份和自我认同的身份,恰恰会强化我这样的感觉。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认识到一个人不能这么纯粹了,又不是活在真空之中,肯定会出问题的。曾经我觉得这样多好呀,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不用去上班,不用挣钱,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身边还有这么多朋友,就很纯粹的做你的展览就好。其实现在想想,这些都脱离了一定的现实性。V:您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比如说您是更倾向于认识不同的类型的人,还是会更加努力的去抓住那些真正交心的老朋友?Z:我觉得我当然会比较更加在意和老朋友在一起。这是一个人很大的惯性,但是确实如果人老是沉迷在一个稳定的关系里面,它可能会带给你惰性,任何东西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可能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生活中接触那么多的人,但我会通过阅读、看电影去了解很多不同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体验,我觉得要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性。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表露离不开一个“度”不过度宣泄,也不过度内敛自然,就是最好的状态

\\《heart3》,50cm×50cm,布面油彩,

“成年人的关系中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完整、能为自己负责的人。能觉知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就是对他人最大的‘负责’。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真实’,两个真实的人共同成长,自然带来结果上的忠诚,它不来自外部规则,而是两个生命的自然选择。”V:您在有意地简化,那有得必有失,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东西比较难取舍,但最后因为您热爱绘画,做出了一个取舍,在这种取舍中,有没有让您印象很深刻的?Z:以前没有,现在在关系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关系中我也是崇尚极简的,有些时候这种极简的关系也会给我带来一些困扰,现在我反思自己太缺乏现实感了。V:当社会的肯定和赞美反复出现的时候,确实能让人觉得您做的很好,但这些时候您会不会有一些眩晕?Z:可能有,所以我就没有意识到我对生活中亲密关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chongwuzhu.com/lbldyh/222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