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拉多

般若系列忍辱波罗蜜多

发布时间:2020/1/25 12:56:43   点击数:

般若系列

第三期

断灭嗔恚从而收获美好

忍辱篇

般若系列(3)

师尊与二胜六庄严、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及第六世嘉木样活佛

藏传佛教之所以无上清净,其根本原因是从未间断的殊胜传承,以及严格的经学院制度。

如果佛说十二分教(???????????????????????)及诸论师所宣一切经教乃树干与青柯的话,那么六度便是果实与花朵,而受用六度的方法除了将其运用到自己现实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论语》中讲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里所说的“忍”着重点在于一种“克己复礼”的“克”的精神,而佛教中的“忍辱”则落在了从根本上断灭嗔心的“灭”之中,除此之外我认为这二者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所讲的“忍”更多是一种方法手段,是要通过“忍”来实践周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或者说是一种为了实现远大抱负而暂且割舍小利的“权术”,而佛教所讲的忍并没有强调忍得“术”这一层面,而是将其视为目的本身。

快乐的小沙弥众

学僧们的生活照

精研内典的苦是一时的,

摆脱烦恼的大乐是清净的。

人性实际就像一枚硬币,天然具有善恶两面,而“忍辱”的作用是不给“恶”的一面翻盘的机会。

“忍”没有那么多高大的头衔,也不常被人赞颂,但如果没有它我们将变得毫无底线,如果说“戒”是底线的话,那么忍就是守住底线的约束力。

通常情况下的恶与失败,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忍住过分自私、没能忍住不去伤害、没能忍住不去贪图名利才酿成的,那么只要我们学会并掌握了“忍辱”,我们将在大的方向上不会犯错误。

不管你读了多少成功学、狼性管理、鸡汤等书,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将“忍辱”贯彻到底的话我们都将无往而不胜。

什么是忍辱?

忍不是压制嗔心而是将其断灭

忍辱的自性具有耐怨害忍、顺受苦忍、谛察法忍这三种品质,依《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言忍辱是:“忍耐他者的怨害,承受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苦,并对正法产生善思的真诚信念”(??????????????????????????????????????????????????????????????????????????????????????????????????????????????????????????????????)这便是忍辱波罗蜜多。

《入行论》有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大意是说:想要不沾染秽土何必将皮革铺满大地,只要自己穿上鞋履就行,同样的凭一己之力想要将世间所有的怨敌制伏是不可能做到的,莫不如调伏自己的内心即可。

这几句道出了佛家对“忍辱”的定义,忍辱所针对的并不是外界的怨敌,而是内心的愤懑,除此之外忍辱也不是压抑愤怒。

暂时的压制住愤怒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能做到,这不叫忍辱这充其量只是没有让内心的愤懑溢出来而已,而真正的忍辱则是从根本上做到不让这种愤怒升起,即使升起了也即刻通过思虑嗔恨的过失以及理解或慈悲力将其断灭,这才是忍辱。

忍辱有几种?

忍辱有三种,不计损害忍辱、顺受苦忍、法智忍

(1)不计损害忍辱也叫耐怨害忍,这是一种当我们被他人怨害之时,忆念起嗔恚之过患及种种弊害,破除不忍之心努力忍受逆境的忍辱。

要做到思虑嗔恚之过我们首先要明白嗔恚到底有怎样的过患,在《入行论》中对其有这样的描述:“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2)顺受苦忍也被译作安受苦忍,顾名思义,是一种即使遭遇不公或者损害缘,也不舍离行修善法的忍辱,以我们熟悉的情境来讲的话,比如当我们身染重病,就要想到这些痛苦只不过是自己累世所造作的恶业与习气所致,今世能够以病痛的方式异熟,并且得以承受这些相对恶道众生所受之苦而言小小的苦楚,实乃自己敬信三宝行修善法之故,如若不在此生异熟的话来世我必定将因这项恶因,而堕恶趣体尝无以复加的痛苦,所以感念三宝此生自己能将这些恶报偿还殆尽,这便是顺受苦忍。

这项忍辱的重要意义可以从我自己的一些亲生经历也可以得知,平时当别人向我请教佛教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很多人最爱问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何我一辈子奉行善事禁忌恶行,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为何我与人为善别人却陷害与我……”、“为何我老爸老妈一辈子为人善良虔心佛法,结果却有那么多人骗他们......”等等诸如此类的的问题,这些人中有的人是因为无知而将“伪因果”当成“因果”来看了,比如将父母、自己的善行与眼下遇到的障碍强行联系起来,有的人是真的觉得很迷茫,感觉这些事情有违因果论,明明是“善有善报”,如今我怎么会这样,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一向只有一个。

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难以臆测到它的边际,而这样漫长的轮回长河中这一世不过白驹过隙一瞬即逝,但即使是这么短暂的一生也是自己众多前世累计所造的业力而致的,在这些业力中善业与恶业参半一如水乳交融难以分辨,因此善恶相苞的业力既让我们得享善果,同时又品尝到了恶果,而我们虽说今遇正法能够行修善法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但同时我们要明白自己这一世不过是前世的相续,以及下一世的因位,所以我们即是一辈子能够做到不做一件恶事,我们也无法摆脱上一世所造的恶!所以因果不虚,只不过是你提前在这一世受了这些恶果,对于整个轮回中的你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深信因果顺受当下的逆境正是“顺受苦忍”这项忍辱的关键,所以以此忍辱来面对当下的违缘就是化解以上“凭什么”系列难题的最高秒法门。

虽然道理是这样的但说易行难,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每个人都很难百分百地做好“顺受”,但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至少这是我们唯一可行且最为“有效”的方法吧。

在一次法会中我记得华尔丹仓上师讲过这样的一席话,怹说在某些动荡的时期,出家人要强制劳动,那时候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没有一天缺勤,干活总是最出力最认真,而且相比起身边那些成天怨天尤人的人,怹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充实,丝毫没有因超负荷的劳动和环境而变得虚弱和悲观,反而每天感到法喜充盈,越来越净信佛法,越来越快乐阳光了。

怹说自己当初之所以那么努力的劳作,并不是处于恐惧,而是处于顺受苦忍,认为这一切都是前世自己的业力所感,应当努力去做,怹在那样的逆境中将眼前的苦难转化为砥砺风节、践行善法的妙用,而且通过这样的经历怹说自己的确消清了罪障,后来浩劫结束后怹回到拉卜楞寺继续勤学佛法,很快佛学造诣上在全寺中达到了最高的阶位,并受命担任着贡唐仓活佛的经师一职。这一切怹总说不是因为自己慧根多深,而是因为自己那次化逆境为顺境的努力的际遇。

这才是“真修行者”的态度,也是师父以身示教为我们上的最真实的一趟“忍辱”课。这段故事我一生难忘,也相信是我们每个人受用一辈子的经验之谈吧。

(3)法智忍也有被译作“正法思择之忍辱”或“谛察法忍”的,它是对佛陀的经典及三宝得内容,以及佛陀、三宝的加持力和威势升起无上信心的基础上,对佛经典中宣说的核要即性空、无我、无生、无灭等诸深义,心无怖畏,升起圆满净信及欢喜并且对这些教言生起修学之心,这就是法智忍。

忍辱有什么好处?

忍辱使你美丽

忍辱之功德在《入行论》中有这样的描述:“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除此之外如《菩萨地》(??????)等经典所记那样,忍辱之功德不仅能令你此生来世免于怨敌、不睦者,并获得快乐与临终时的洒脱无悔之感,还能令你获得“完美之身”。

佛经中说忍辱能庄严现实来世之身,久习断灭嗔恚成就圆满忍辱便可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完美之身,不说来世即使是亲眼实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一点,长期脾气爆烈的人总是一副怒相十分不堪入目,而长期安忍嗔心的人则具一副慈颜善目的亲和力,哪怕是第一次认识也给人一种亲切温和的印象。

忍辱不仅对于我们这些芸芸大众而言非常难能可贵,对于统治阶层而言更是最朴素却最为有效的政治智慧,在《诗经》中有这样一段词:“曾孙不怒,农夫克敏。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它描写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最为理想化的“国君”即“领导阶层”的形象,仔细看第一句便是“不怒”,可见“不怒”二字是多么的不宜啊,所以说即使是统治者只要顺民意能够以“不怒”德洽万民方可国祚绵亘,久而不替。

我经常在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除富强、文明等以外要是能够再加上“六度”就好了,那样的话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能更加圆满了吧。

忍辱的意义在哪里?

忍即仁

当我们被佛陀教育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努力做到隐忍的时候,实际并不是让我们练就一身“卧薪尝胆只为一朝雪耻”的厚黑之术,而是在通过行修忍辱度来成就慈憨,因为当我们对他人不忍的时候实际是因为我们不仁,“忍”和“仁”虽说一字之差但却互为因互为果。

老子讲到:“满齿不存舌头犹在”,牙齿虽然坚硬但却最先脱落,舌头虽然柔软却终将不会掉落,也就是说柔弱的东西虽然看似“阴柔”实则却比看似“阳刚”的东西更具有某种符合“大道”的力,同样的忍辱虽然看似柔弱却是难行者们最强有力的武器。

老家有句老话:“存身安分守己,国王也难奈何”(???????????????????????????????????????????????????????),也就是说人只要能够始终安受住忍心实际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样的观点不仅仅是我们东方人,实际西方的哲人也持这种观点,前不久看了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学派的鼻祖级人物,维克多·弗兰克所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发现书中的观点与我上述的观点不谋而合,作者认为人在选择过程中的态度决定了个体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人最终的价值要落于“自由”之上,而这种自由并不是别的,就是选择何种态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强权也罢病痛也罢都是夺不走的,是一种人生来具有的自由,依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哪怕我们遇到了任何一种不可抗力,当下我们都有选择“忍辱”的自由,而这正是实现我们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的唯一道路。

如何修持忍辱?

勤思修持忍辱的益处与恚嗔之过患

勤思嗔恚之过患是修持的忍辱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嗔恚的过失在《入行论》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嗔怨就犹如那烈火一般能够将我们累世苦修的福善付之一炬并且造作巨大的恶业,而我们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烦恼正因为恶业所致,想到这里就及时克制自律,灭不忍升起忍辱心这是很关键的。

记得云丹法师在拉卜楞寺讲法期间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在国外有人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你们信佛,而佛经中说即使是非常如法的磕一个长头的功德都能让你百世成为转轮圣王,你们藏区那么多人磕长头怎么没见一个转轮王呢?”,阿克云丹仓说他是这么回答他们的:“那么你见过多少个一辈子不动嗔心的人呢,佛经上的确说过即使是磕头也有如此功德,但佛经里还讲了如果动一颗嗔心,万千之劫所积一切施供等诸功德都都将损失啊,更别说仅仅此生所磕几个头的功德。”所以说,安守住嗔恚之心就是守住自己累世积攒的善业。

除了这样一种修持方法之外,还有一种修法就是因为我们无法估量他人,因此我们一不小心可能会对众菩萨生嗔恨心,而这样的过失如月称在《入中论》中所示:“何故以嗔诸菩萨,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坏。”(?????????????????????????????????????????????????????????????????????????????????????????????????????????????????)对佛菩萨,即使是一刹那的嗔怨,都会令我们百劫所积一切福善罄尽可见对其生嗔恚之罪孽,忆念起这般过失之后选择忍辱这既是忍耐怨害的忍辱,这一项最主要的一个主因在于对他人的不可测,世尊开示:“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依此教言不显不可得因也就从逻辑上成立了,所以这是佛家最根本的一种观点,即通过确证无法估量他人从而生起对每一条生命的敬畏之情。

这样的观点在忍辱的修持中非常受用,也就是说只有在生起遍智一切的究竟智慧之前,我们除了自己别人都难以估测是否是佛菩萨所化,因此我们不能对任何有情不忍,因为对这些生命的不忍就是对佛菩萨的不忍。

忍辱二字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众多噶当派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先前的噶当诸高僧为了修习此法故意会收一些愚妄的顽徒作为弟子或者侍从,在与这些顽固无知的人相处的过程中砥砺忍心,正应了那句老话“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不可控的环境中才能真正的练就心性,我们每个人其实在生活中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人,通过对他们的忍耐来修炼忍心倒不失为一个最好的办法吧。

在《入行论》中讲了很多有关修持忍辱的智慧,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和朴素的逻辑来一再证明嗔恨的无道及忍辱的重要性,有一则智慧是这样说的,当一个人拿一根棍子打你的时候你生气了,你气的是人而非棍子,那是因为这根棍子是“不由自主”地由于“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打了你,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人实际也是“不由自主”的,因为这个“人”是受制于宿世习气烦恼所生成的嗔恚之火才动的手,那既然嗔恚之火是最后的主使,那你要对治它你通过升起更大的嗔恚之火无异于火上浇油只会助长怒火,那么你要如何才能对治这股怒火呢,只有通过慈悲才能制伏它,所以你的内心应当升起悲悯之心才对啊。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喝醉了打我们一拳你可能能够忍下来,因为你觉得他是被酒精麻痹了,但当一个人被愤怒的情绪所麻醉了心智的情况下打我们一拳我们却难以忍受,回过头来好好想想其实被酒精麻醉了心智与被嗔恨麻醉了心智,本质上并无二致啊。

诸如此类的非常有趣且富有哲理的智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掌握和运用这些智慧也正是我们之所以需要博通经论,精研内典的根本原因吧。

布施能令你永远脱离贫寒之苦

···THEEND···

般若是一个美妙的世界,你打算入住吗?

文字:边坝仓

排版:边坝仓

部分图片:源自摄影僧“羚羊角”

您也可以







































白癜风可治吗
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chongwuzhu.com/lbldxx/182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