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拉多

般若系列精进波罗蜜多附音频

发布时间:2020/1/25 12:56:56   点击数:

般若系列

第四期

断懒精勤方能免于失败

精进篇

精进之音

般若系列(4)

师尊与二胜六庄严、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及第六世嘉木样活佛

藏传佛教之所以无上清净,其根本原因是从未间断的殊胜传承,以及严格的经学院制度。

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管是文学、美学还是伦理道德,都因每个地方的“审丑”、“价值认同”等差异而“价值不对等”,而唯有“勤劳”以世俗化的“精进”作为最为“普世”的价值,无不被全人类社会普遍接受和推崇。

在“土地中来”、“物品交换”、“钱生钱”这三种财富生产方式中,与佛陀几乎同时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及后来的统计学创始人威廉配第等人,通过为“土地中来”的财富生产方式背书,奠定了“勤劳”在公共意识及伦理范畴内无出其右的价值。

同样的与世俗社会的高价值相等,16世纪诞生的新教思想,通过承认世俗生活中劳作的“神圣价值”,为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西方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基础”和“道义上的坚实后盾”的同时,从根本上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这些现象最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勤劳精神”在西方世界所起的作用和高价值。

同样的在东方,被誉为“最勤劳的中华民族”而言,“勤劳”近乎“教条”一般被人推崇至极,这点从韩愈所言的:“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格言,以及老家的谚语如“精勤不足,事功不成。”(????????????????????????????????????)、“智者学时皆艰苦,舒适安居学难成。”(????????????????????????????????????????????????????)、“不迈步子,难游四方;不积滴水,难成大海。”(?????????????????????????????????????????????????????????????????????)等溶于劳动人民基因深处的“老话”中可见一斑。

以上为社会文化中对勤勉的定义,而佛陀通过剔除“勤劳”中一切“可能的恶”而创立了“精进”,即佛教中纯善的勤劳概念。

清风徐来竹气清

拉卜楞寺僧院内竹帘上的训谕是这所学府的万年“校训”

??????????????????????????????????????????????????

竹帷上的训言

既是金科玉律也是善道之本

每每看着这些训词

竹帘上的金句宛如花香,随着清雅的竹气

总会在心中生起微澜

久久难以平息

布施能令你永远脱

离贫寒之苦

佛教中既有“一生悬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的精进精神,又有“知足常乐”的洒脱,在佛教的世界中我遇见过刻苦努力到废寝忘食的学僧,也见到过整天虔心礼佛不问俗世,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生活的避世者,世人觉得二者矛盾我却不以为然,因为精进不是没有目的的劳碌,而是选择善的勇气,如果鼓励一个人“择善而立”的勇气的话,那么同样也该鼓励一种“顺意避恶”的勇气,所以这两者在我看来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已。

认识到“精进”的真谛,我们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佛教,尤其在所谓“佛系”热词泛滥的当下,及认为佛教消极避世的人群而言,对“精进”的正确认识能够破除邪见之余也能提升对佛教的整体认知吧。

什么是精进?

精进就是敢于实践善业的勇气

“进即勇于善。”(??????????????????????????????????????????????????),这句出自《入菩萨行论》第七品的偈,道出了“精进”的自性,对于这句偈语,在上师嘉洋加措的文集中有这样的释义:“顽迷诸恶即颓惰,乐愿奉善即精进”(??????????????????????????????????????????????????????????????????????????????????????????????????????????????????????????????)。由此可以得知,精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勉”,而是以纯良的对镜作为目的的善行之力,此力之殊胜如《妙臂请问经》(?????????????????????????)等诸经典所述一般,即使是蚊虫如若能够具此力也能证得无上菩提,同样的如果欠缺了精进,那么不管是在现世、来世的任何事业上我们都将毫无建树。

佛说他人的一切成就皆是精进之果,已成就的每一位佛菩萨期初与我们别无二致,后来通过精勤修持善法才成就了佛果,而我们却因为没有将“精进”贯彻始终,所以依然还在体尝轮回之苦。所以说即使做不到百分百的“精进”,通过不放弃勤勉,慢慢“矫正”目的从而成就“精进”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可谓势在必行!

格西本意是取舍正道之人,是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下所最终要培养的人,格西是具备了知佛语不遗一字的通达,及赓续噶当之风时刻以“修心八座”等遗训做到反躬自省的谦谦君子。而与此相对的是秀才或者说君子,《周易》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是道出了儒家传统社会意义上的“君子”。

作为维系一个文明社会“良知”的意义也罢,作为教化大众传承文化的意义也罢,君子与格西之所以能够引领风气、开化民智其产生的意义上讲,决定性因素便是“精进”,而作为草根起身的格西与君子其合法性也正是源于此。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可以说“无精进便无良知”。

精进有几种?

精进有三种,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情之精进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精进共分三种,即“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情之精进”(??????????????????????????????????????????????????????????????????????????????????????????????????????????????????????????)

(1)擐甲精进也称勇往精勤,因即使为一位有情,也甘愿百千大劫承受地狱的烈焰酷刑之勇猛而得名。

升起这项精进之后,即使身处炼狱只要有了此项精进之护甲内心依然能保持清净的安乐,遂此项精进犹如内心的甲胄,当我们“披挂”起这项精进之后外部的任何因素都不再能扰乱和伤害到我们的内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升起此精进,能够为了利众而甘愿百千大劫在炼狱中忍受苦境的时候,实际内心中对“自我”的执念已经彻底瓦解了,而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即使身处地狱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喜乐,一方面是处于菩萨的发心之力,另一方面是届时受苦的主体即“自我”的强烈执念已经被彻底消灭了。

虽说菩萨的发心对于我们这些初业者而言近乎天方夜谭般不现世,但如若从小事做起,在平时的修学、生活中勤勤恳恳不懈努力的话那也是一件极为圆满的精进。

有人持这样的疑虑,有人为了父母、子女抑或自己所爱之人宁愿进监狱服刑,这算不算以上这种精进呢?我认为不是,原因是这两者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此处所说的“爱”是一种贪执所染,是根据亲疏爱憎分别的心,此“爱”是在非常强烈的分别心的作用下生成因此属于贪执的爱而不是慈悲。

慈悲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分别,因为慈悲是受空性智慧所摄持的,而当慈悲被智慧所摄之时,从根本上就脱离了贪执。因此这两者具有质的区别。

所以弄清楚“贪爱”与“慈悲”的不同是关键,实际为了某种“理想”而牺牲自身性命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这一切几乎无不因为贪爱之因所起,所以算不上“精进之勇”。

(2)摄善法精进内容与之前在“持戒篇”所提的“摄善法戒”大致相同,只是以“精进”的方式普修六度,即为修持六度等无漏善业而行持精进之行。

(3)饶益有情之精进,也如之前所说的饶益有情戒大致相同,是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事业而发起精进之行。通俗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为了普度众生的事业心甘情愿付出所有的努力,比如为了饶益有情甘愿当木匠等也都算是此项精进。

记得曾经听说有一次嘉木样活佛(????????????????????)在对寺管会的人训话的时候讲到:“你们寺管会的一些僧人千万不要觉得,寺管会琐事太多而不得闲,甚至耽误了修行正事,身为寺主我将生生世世忙于这些“琐事”,你们单单这一辈子的精进总可以付出吧,如果你们帮着我更加全身心的为寺庙做事,为了寺庙哪怕读一篇报纸,你的功德也将使你下辈子不堕恶趣获得善妙之果。”这段上师仁波切的金口御言,就是“饶益有情之精进”最好的教诲。

如果是一个不懂法佛的人听了这句话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产生邪见,为了寺庙读个报纸怎么可能是修行,但只要你稍微认真地修习过佛典,你就立刻能明白仁波切所言字字珠玑玄妙无比。

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么并不是没有机会遇到真如来,只是我们有眼不识泰山总是因为自身的愚钝和邪性而错过他们。

精进有何好处?

只有精进才能免于虚度

《庄严经论》有云:“于一切善根资粮中精进至善至良。”(?????????????????????????????????????????????????????????????),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精进能够成就现世、后世的种种妙果悉地,当我们依止精进之后,于下士道而言能够成就施供、持戒、十善等一切富德善根,于中士道能够破灭人我执从而舍离坏聚见,而于上士道而言修持精进能够彻底断灭法我执获得无上菩提。

佛将精进誉为“护甲”,正如护甲能够阻挡伤害,精进之甲能够抵御住贫寒、烦恼、消沉等的伤害,在《庄严经》中如实说:“具精进者,不惧匮乏。具精进者,不惧无明。具精进者,不惧违缘。具精进者,获诸功德。”(???????????????????????????????????????????????????????????????????????????????????????????????????????????????????????????????????????????????????????????????????????????)。

正如《菩萨地》所讲那样,如果说布施使我们积攒福慧资粮,而通过持戒与忍辱终使我们不倒退,那么精进的作用就是推进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最殊胜之道。

不仅如此精进之力,是六度不可缺少的因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如果缺少了精进之力,那将毫无成就,而精进即成就这一切的主因。

精进的意义在哪里?

精进使我们有别于动物

精进不仅仅是一种修行的妙法,也可以是一种人生哲学,这方面我欣赏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他对般若中“精进”有很高的领悟,还专门为此著有《六项精进》这本著作,他认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谦虚、反省、感恩、利他、忘却感性的烦恼,是他之所以有今天这一切成就的“秘诀”,也正是这一将佛道与商道完美“融合”的智慧铸就了他的神话。

以上是这位“入道”多年的老者给我们的启发,我认为人们总是艳羡他人的成就,但却看不到背后的精进,我们能看到凌晨五点就起来摆早摊的商贩,却看不到起早贪黑精进修学的僧人。

如果想要取得成就,我们不应该只是羡慕他人的成就,更应该钦慕他人“精进”的能力。因为遑论修佛,即使是希求现世成就,如若缺乏精进总是一副“意兴阑珊”的处世态度,我们也注定毫无成就。

对于现实、来世的一切成就来说都是如此,于佛教而言,在修行中如观无常、生出离心、勤思恶道等诀要,最终的关键意义也在于萌发一种强烈的精进之心。

在佛陀看来,失败的主因就是三种懒惰,即:“同恶懒惰,怯懦懒惰和轻凌懒惰”(?????????????????????????????????????????????????????????????????????????????),同恶懒惰是将时间精力全部消耗在毫无建设性的事情之上的懒惰,怯懦懒惰是一种如今所说的“拖延症”,而轻凌懒惰就是每天沉浸在悯默自怜、意懒心慵的“负能量”中的懒惰。

这三种懒惰之障,时刻像三座大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使我们失去行动力,让我们在“精神”上变得堕落,整日浑浑噩噩变得与“动物”无二别,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和懂得取舍并为之付出的精进,遂克服惰性即克服动物性提升人性,而这一切有赖于精进之力,所以按照佛陀指引的次第逐渐升起无上精进之力是让我们有别于动物的力,这也是精进最终的意义所在吧。

如何修持精进?

舍离懒散、助长精进之力

《入行论》如实说:“下说其违品,懒惰耽劣事,自轻而退怯。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我们之所以不够精进是因为我们贪图懒乐嗜恶成习以及厌于从善所致,而要想舍离耽于懒事的惰性和甘嗜恶趣的习性,以及懒于行善的懒散,那我们首先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后果的不可逆及严重性,在我看来这就须有找到“意义”与“希望”。

于修行者而言就是理智地认识到“生来必死,死后必苦”的不可逆及严重性,从而创造“意义”。

在《入行论》讲到“终至死神口,有生必有死,汝岂不见乎。”(????????????????????????????????????????????????????????????????????????????????????????????),如若我们继续耽于懈怠不努力精进的话,在我们还未来得及做好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见到阎魔鬼使,“如婴触沸水”(?????????????????????????????????????????????)般尝尽无尽的痛苦,届时任何挣扎都将属徒劳,因此通过勤修“无常观”与“出离心”,从而达到断舍懒惰是修持精进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助长精进之力,这便是塑造“希望”,对此《入行论》有曰:“为办有情利,四缘助精勤,信乐心坚毅,放舍心欢喜。畏苦思利益,能生信乐力。为除惰障故,以慢喜舍欲,实行自在力,勤奋增精进。”(?????????????????????????????????????????????????????????????????????????????????????????????????????????????????????????????????????????????????????????????????????????????????????????????????????????????????????????????????????????????????????????????),此处所示“四缘助精勤”的四缘乃四种“力”,即为饶益有情而断舍惰障之故意向断恶行善之希求力,和升于究极思量之中的信靠之力,及犹如孩童对于玩具永不餍足之喜乐一般的欢喜力,以及懂得劳逸结合地行修精进的取舍力这四种。而要升起此四力首先需要对轮回之苦产生怖畏,再而对四力的功德升起圆满净信,这既是助长精进之法。

依这四缘力而对治轻视自己、贪执劣事、不乐善行的三种精进之障,通过设立“意义”与“希望”,克服这三种“人性的弱点”,从而成就究极的精进,这才是精进的修持之法。

现实中你我都喜欢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懒地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开脱的理由,实际如果你有读完这篇文章的勤勉,我认为你也一样可以有面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修行的精进。

不管是现世世界中的个人成就,还是想要珍惜此生不枉为人的际遇,修得来世脱离众苦,如若能够对于善行,生起怡悦并以此心控制自己的身、语、意的话,一切成就都将易如反掌,诚如《入行论》第七品最后一句所言:“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我遇到过大家都认为一无是处的人,发现即使这样的人,当他们遇到感兴趣的事情时,也一样能够“非常认真”,也能够在这个领域趣取得成就,所以我时常会这样想,也许每一个人包括你我,在灵魂深处都有“精进”的种子,当我们找到“意义”和“希望”这两样东西的时候,它会静静地发芽生长,只要细心呵护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由此我认为我们平时的懒散,实际只不过是因为“预期过高以及毫无预期”而导致的,前者让我们失去希望后者失去意义,只要克服了这两座大山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抒写有趣的人生。

最后就让我们披上这精进的甲胄,托起意义与希望的幡旗,用六般若的精神,以生而为人的名义冲向究极幸福的彼岸吧。

布施能令你永远脱离贫寒之苦

···THEEND···

般若是一个美妙的世界,你打算入住吗?

音频制作:菩提团队

文字:边坝仓

排版:边坝仓

部分图片:源自摄影僧“羚羊角”

一切功德回向如母六众

小编电话

手指长按下方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chongwuzhu.com/lbldqy/182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